系统粉 > IT资讯 > 微软资讯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益肇: 中国科研优势是数据

发布时间:2017-06-16    浏览数: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益肇: 中国科研优势是数据(1)

导语:网易科技《科学家说》系列报道,听科学家聊科学,聊憧憬,聊未来。前沿科技、基础科学不再枯燥,它与你我息息相关。

文|郭浩

“科学”与“人工智能”在近几年的火爆有目共睹,仿佛一夜之间,公司、媒体甚至普通民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科学的研究和硬技术的发展上。中国作为大国之一,科技的强大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那么中国发展到今天,在科学发展上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人类应该如何应对“火爆”而又“令人恐惧”人工智能呢?

近日,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在未来论坛举办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主题讲座上,讲解了人工智能在脑科学领域的应用,并在会后接受了网易科技的采访,谈了谈自己关于“科学”、“人工智能”和“科普”的看法。

中国优势:庞大的数据

关于科学研究方面,张益肇对中国目前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首先就优势方面,他表示:“中国的用户数据非常大,因此巨大的数据量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例如滴滴、摩拜和ofo等城市交通领域,他们只需要透过自己的用户,就能对每个城市的运输的情况和道路的使用状况有很好的理解,当然,如果希望数据能够得到整合和梳理,则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而对于需要改进和思考的地方,张益肇则认为:“中国在科学科研方面,除了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决心,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拿量子计算来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长项的投入和研发,可能需要投入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因此耐心和决心必不可少,而对于这方面的企业而言,如何积累经验,继续培养并投入长远项目的研发,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应对人工智能:人类应不断学习

前段时间,Alphago的围棋功力再次让世界惊讶,于是有许多人再次担心,并提出”人工智能要取代人类工作”的言论,而这种言论其实有些夸大其词,对此张益肇认为:“人的长处是在学习,所以如果人能够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人工智能影响人类工作,则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也并非说完全不可取代,张益肇称:“人工智能还是会取代一些特定的、重复性的工作,但也是为了解放劳动力,让人可以做相对更难、更复杂的工作。而对于定位,人工智能最后可能就是一个辅助工具,来帮助人做到更困难的工作。”

为了追上人类的“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则需要从“学习能力”和“自省能力”入手。对此,张益肇称:“自省能力的前提是‘自觉’,人工智能如果连自觉的能力都还不具备,那就无法自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题目。以美国目前很流行的一个研究题目为例,名为‘可解释的人工智能’,目前的人工智能根据人类给出的条件得出结果,但它没办法解释为什么是这个结果,这就和人类有了很大的区别,人类会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做,我为什么这么选,但人工智能不会,所以这方面,也会有很多的研究要做。”

语音技术:还可以如何突破?

前段时间,苹果发布了全新的智能音箱HomePod,在此之前,谷歌、亚马逊、微软都在语音领域有所涉足,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算法,语音识别领域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困难,就此,张益肇表示:“现在的语音技术应用与过去不同,拿智能音响为例,麦克风离人说话的距离比较远,噪音也会相对较大,这对语音识别的要求也会更高,另外,以开车的场景为例,开车不宜看屏幕,语音交互相对来说安全许多。”

对此,张益肇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建议:“关于更新的使用环境,第一,就是计算能力要提高,第二就是麦克风的信号摘取技术,现在已经也很多研究是用神经网络的手段来把这个噪音降低。但计算能力可能还是比较贵一点,如果成本可以降低,我觉得未来则会有更大的普及和发展。”

科研与科普之间会存在着一定距离,例如专业研究人员不会认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是短期内能实现的事情,但普通人却总在担忧自己会被马上代替,甚至于面临失业。那么对于普通百姓和非专业人士的不合理的担忧,张益肇认为:“关于人工智能等科研成果,第一就是不要害怕它,要去接触它,要去理解它,人工智能在未来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如果先了解人工智能对产业本身有什么样的机会和影响的话,便可以更早一步的来使用它,得到它的好处。”

最后,对于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张益肇则表示:“大家有的时候觉得人工智能很高大上,认为一定是大公司才做的事情,但现在绝不是这样,其实人工智能真正已经普及化,小公司也好,大公司也罢,甚至于个人而言,都可以并应该来参与其中、理解它、使用它,这才是普及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微软评新iPad Pro:很明显,苹果在抄我们 下一篇:拿下999990分, 微软AI创《吃豆人小姐》游戏历史最高分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电脑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