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Surface硬件质量差的问题,闹的沸沸扬扬。起因是美国权威的消费者指南《消费者报告》撤销了其对微软四款Surface产品的推荐,涉及几乎每一个Surface系列。
更为惊人的是该杂志还披露了一个针对9万名Surface用户实际调查的结果,高达25%的用户在使用不到2年时间内,所购买的Surface就出现各种问题。
这样的消息一出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当然反应最大的当属当事人微软。
微软Surface业务负责人Panos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每台设备的故障(IPU),通过迭代更新已经得到了大幅改善,目前已经远远低于1%。
虽然统计方法和抽取的样本存在差异,1%和25%毕竟相去甚远。
但有国外媒体获得了微软的内部备忘录邮件,而其中披露的相关退货率的数据似乎从侧面部分证明了《消费者报告》的结论。
据称,2015年,微软第一款笔记本电脑Surface Book上市之后,之后几个月的退货率高达17%。另外一款产品Surface Pro 4的表现也不佳,退货率高达16%。
在笔记本生产生态相对成熟的今天,各品牌的故障率往往都很相似,为什么微软则与行业内的数据大相径庭,落到了这样的下场。
微软这次还真不冤。
软件起家,缺乏硬件经验
微软是一家以软件起家的企业,因此,一直以来在硬件方面的设计和销售并没有丰富的经验。但从Xbox到Luima再到Surface,可见微软对硬件染指的企图心一直存在。
但不得不说,微软的Surface系列无论在设计、产品本省,还是在功能以及售后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设计方面。
我们以Surface Book引以为傲的转轴内部的铰链设计为例,说到这种设计,联想Yoga 3 Pro才应该是这种转轴设计的开创者。
在2014年联想在完全没有相关配件和供应商的情况下,在Yoga 3 Pro上面尝试创造一种新的转轴模式并取得成功,整个转轴的设计需要813个手工零件装配,精湛绝伦的程度令人惊叹。
相比之下,微软Surface Book的转轴设计充其量是对于Yoga 3 Pro的升级。
另外,与联想的Yoga 3 Pro不同,由于Surface Book加大了转轴的转角弧度,整个转轴呈现出一个平滑的圆角。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较大的转角设计让平板端与键盘端无法完全平行闭合,而会呈现出类似硬壳书籍一样的形态,进而增大了产品的厚度。
其次是功能方面。
在Surface Book发布不久,国外网站ifixit对机器拆解后发现,Surface Book采用了三星提供的PM951固态硬盘。
后者基于三星的19nm工艺制作,虽然支持PCIe 3.0 x4 规格,然而却使用了成本和使用寿命都很低的TLC闪存颗粒,更不幸的是,PM951这块SSD的性能也比较尴尬,特别是128GB和256GB版本,写入速度也破不了280MB/s,而这性能仅是4年前笔记本电脑的水平。
此外,Surface Book和Surface Pro 4的用户更是怨声载道,表示对产品的强烈不满。



国外观察家在评测Surface Book和Surface Pro 4的时候同样发现不少问题,微软售后打马虎眼说零售版会解决,但事与愿违,蓝屏、驱动崩溃等了将近4个月才算搞定。
另一个观察家Thurrott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就是Surface团队甚至误导了CEO纳德拉,他们一度将Surface的续航、发热问题甩锅给Intel的Skylake处理器。可见微软对这款硬件产品到底是有多么的不上心。
还有最让人诟病的售后问题。
大家都说Surface产品过保后付费维修,堪称新机。
这点说的一点没错,过保后,无论机器有什么问题,是屏幕坏了,还是主板、电池坏了,都要申请“付费服务订单”,而价格是统一价,Surface 2是3042元,而Pro是3900元(税前)和4563元(税后),这样的价格足以在天猫上买一部全新的机器。
然而如果是非微软官方指定的维修中心,能否修好还真要打个问号。
当年Surface RT 刚刚发布时,iFixIt 网站的工作人员在拆解过微软Surface Pro后直接表示崩溃了,这款平板电脑的维修难度甚至超过了苹果iPad。
有很多消费者抱怨过Surface的售后问题,例如保修期过了之后找不到维修渠道,微软官方客服完全不给解决方案,即使你愿意掏钱维修,客服也会表示没有维修的备件,此时用户唯一能做的就是当做废品扔垃圾桶。
Surface的目的究竟何在?
2012年第一款Surface产品发布时,微软官方宣称这条产品线是为了向其他PC厂商做示范,更好的展示新版Windows的功能。
当然同时也是顺应合作伙伴英特尔逐步走向低功耗的趋势,更好的观察在英特尔移动平台的用户数据用于改进windows。
但同时微软也有很多打算。微软当时已经进军硬件市场近20年了,涵盖领域包括键盘,鼠标,游戏主机,手机,数字播放器等设备。
虽然口碑不差,市场占有率却不高。微软还希望Surface对这些设备有带动作用,而Surface客观上也成了微软新硬件的实验场。
在Surface诞生后不久,平板电脑市场的饱和现象已经显露出来,这从iPad更新换代速度减慢就能嗅出味道来。
反观微软,好像对自己的工业设计能力十分自信,做起PC来也更加上瘾,Surface的产品线也延续到了常规的笔记本甚至桌面电脑领域。
从近两年的Surface就可以看出,微软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的“示范”话术。
然而现实很残酷,我们并没有看到Surface所提倡的理念成为PC行业的主流。是Surface太前卫了吗?
机哥倒不这么认为,因为它提倡的超轻薄、高性能、分体设计、大屏手写这些概念都是早就存在的,至今没有一款Surface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比之下,传统PC厂商对用户需求的洞察更加接地气一些。
偏离当初示范的初心、无法成为销量爆品、又缺少一款具有革命性的产品,微软做Surface的目的可能连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吧!
改不掉的“大企业病”
众所周知,微软的windows一直在全球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微软滋生了“大企业病”。本来在硬件上产品就不具备优势,可偏偏产品售后服务上依旧呈现出一种高傲的姿态。
今年7月21日,微软为Surface Pro 4平板发布固件更新的时候出现了只发更新不发日志的情况,直到三天之后才补充了更新内容,本来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消费者在安装更新的时候遇到种种问题。
可微软依旧是死不悔改,8月份又出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用户在更新的时候除了驱动器的名字之外获不到其他的任何信息。这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
另外,Surface的价格通常都比较高昂,和国内的竞争者相比同类产品的价格通常高1000-3000,低的也要将近6000,高的达到3万。
根据微软财报显示,得益于Surface Pro 4和Surface Book的上市,Surface的收入也因此增长了29%。
但高价格并不意味着产品的高标准,与上文提到过的联想Yoga 3 Pro相比,Surface并没有什么能够实现不可取代或者与售价相匹配的精良部件。
只能说微软对Surface标出这么高的一个价格,或许只源于大企业这种莫须有的自信?
这次《消费者报告》撤销对Surface的推荐明显会对Surface的名誉造成恶劣的影响。
不过就算《消费者报告》不撤销这一推荐,Surface的口碑也好不到哪去,毕竟消费者不仅仅是看重产品的本身,同时售后及一些用户体验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但Surface和其他厂商相比,都无法树立行业中的引领形象,微软该反思了。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