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 Berg 在微软总部雷德蒙德第 26 号楼工作。这位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已经在微软工作了 15 年,主要工作是编写自动测试程序,用机器寻找 Windows 操作系统的 bug。
7 月的一天,他突然被叫到一间屋子,屋里有大约 150 名同事,大多参与 Windows 开发。对于这场会面的内容,所有人毫无头绪。
很快,一位高管走上台,说微软要调整方向,他们的工作不再需要,然后请 HR 上台介绍离职安排。大致上,每个人会获得一定补偿,然后得在 4 天内完成交接、交出门禁卡。
后来 Berg 回忆这事的时候讽刺说,这大概是微软保密最好的一次。
这一幕发生在 2014 年的 7 月 17 日,当时微软宣布公司成立以来的最大规模裁员,1.8 万人。由于裁员主要针对刚并入微软没几个月的诺基亚员工,Berg 等 Windows 部门的普通员工措手不及。但微软的高管们大概不会那么惊讶,毕竟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就是为 Windows 部门搭建一个卖硬件赚钱的新收入来源。
3 年后,几乎一样的事再次发生了。今年 7 月 7 日,微软宣布裁减 3000 - 4000 个岗位,主要针对销售人员。整个微软大约 10% 的销售将会被裁。
微软已经存在第 42 年。它的第一次大裁员从 2009 年开始,之后频率和人数都越来越快。裁员对于微软不再是什么新闻了,过去三年,每到 7 月份,都有数千人丢掉工作。
裁员的理由也都和 Berg 听到的差不多,因为公司调整方向,不再需要一些人了。
微软前任 CEO 史蒂夫·鲍尔默谈到自己在微软那些年的时候说,自己最后悔的是没能提前准备好做硬件的人才储备,最后没能把微软变成一个硬件公司——没能提前准备好能打败苹果的人。
反过来说也一样,当接替鲍尔默的萨提亚·纳德拉 2014 年决定放弃手机业务的时候,早先从诺基亚收购来的人对于它就没用了。
这次裁掉的 3000 人也是类似的理由。现在微软更在意卖按时间收费的在线 Office 服务和云计算给公司,而不再是按份数卖 Windows 和 Office 软件授权。新的工作需要拥有不同经验的销售。
回头看,从 2009 年开始,微软的一系列裁员都是这家公司寻找未来失败后所付出的代价。影响范围上至 CEO、CTO、执行副总裁的高管,下至数万基层员工乃至实习生。
每一次裁员都是微软为寻找未来所付出的代价
微软的裁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一个具体业务失败后的处理。比如和苹果 iPod 竞争的 Zune 音乐播放器业务,以及前年被放弃的必应地图。
1. 2009 年微软 Zune 部门裁员
时间:2009 年 2 月
裁员原因: Zune 业务失败
裁员规模:微软承认 Zure 部门裁员,但未公布具体人数
业务失败:音乐播放器业务
同期战略调整
:Zune 软件和服务团队并入 Connected TV 部门(Windows Media Center, Mediaroom), Zune 硬件团队并入移动通信业务部门
后续: 2011年初,鲍尔默宣布 Zune 停产
2. 2015 年微软 Bing Map 业务出售
时间:2015 年 6 月
裁员原因:Bing Map 出售给 Uber
裁员规模: 100 人
业务失败:Bing 本身亏损多年、市场份额只有美国拿钱砸出一成左右。而地图主要是为手机服务,但微软的手机业务很失败。
同期战略调整
:手机业务被全面放弃,同时 Bing 开始转为止损。
这类业务失败大部分是上市后表现不佳,被微软放弃。类似的还有多次广告业务裁减。但也有内部斗争失败,直接被砍掉的,比如 Xbox 部门孵化的平板项目 Courier,该项目的失败直接导致多位 Xbox 高管离职。
iPhone 崛起之后,微软还有两次重大的架构调整。两任 CEO 都想通过重组公司,让微软找到新的未来。伴随而来的也是成千上万人的大裁员。
3、2009 年微软大裁员
时间:2009 年 1 月
业务失败:Vista,以及整个公司业绩受金融危机影响,业绩下滑(微软第二财季利润为 47.1 亿美元,同比下滑 11%)
裁员规模:5800 人。微软销售、市场和服务部门、IT 部门、Zune、游戏广告部门等大量业务裁员。
高管离职:时任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 Ray Ozzie 离职。Ozzie 这个职位之前是比尔·盖茨本人所担任。
同期战略调整:鲍尔默重组微软,将原先以业务领域划分的 3 大部门重组为 5 个独立的业务部门,每个部门组建自己的营销团队。
转型后,微软各业务部门对自己的业绩负责。新的组织确保了 Office、云计算业务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但也造成跨部门合作消失,难以带来软硬件结合的产品(Xbox 是唯一的例外),导致微软手机业务面对苹果和 Google 毫无还击之力。
4、2014 年微软大裁员
时间:2014 年 7 月
业务失败:手机和 Surface 平板
裁员规模:纳德拉裁员 18000 人,其中原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人员占 70%。之后两年,微软又针对手机业务发起数次上千人规模的裁员
高管离职:鲍尔默提前退休;微软手机业务负责人,原诺基亚 CEO 斯蒂芬·埃洛普不再管理一个独立的部门,不久后离职。
同期战略调整:摈弃 Windows 中心原则。
2014 年的大裁员是微软成立以来一个最大的转型,一波三折。首先是 2013 年,鲍尔默买下诺基亚手机业务,并很快宣布“一个微软”重组计划,试图让微软从多事业部转成苹果一样的跨部门协作架构,试图和苹果竞争硬件。
但鲍尔默的计划遭到了盖茨在内的微软董事会抵制,最后他在公司尚未找到接替者的情况下提前宣布退休。
2014 年 2 月,纳德拉接任新 CEO,先砍掉大部分前诺基亚员工,然后将硬件业务与 Windows 合并。被迫承担硬件亏损的 Windows 部门在一年后彻底放弃手机。两年之后,纳德拉抛掉了鲍尔默启动的硬件生意,同时将 Office 和云计算带给 Android 和 iOS。整个公司的重心变成在所有平台卖企业服务,而不再围着 Windows 转。
不过经历这么多次裁员之后,微软的人并没有减少。如果忽略 2013 年微软收购诺基亚之后,一下子增加的 3 万多名员工,微软的员工数其实一直处在稳定增长当中。
鲍尔默在任期间不止一次说过,做新业务就是赌博,而且赌,就要赌大的。如果之前那么多次裁员都是失败的代价。他在任期间建立起来的企业服务销售体系和之后的云计算业务就是成功的赌博。
从微软 2017 年最新公布的数字来看,上一季度净利润 48 亿美元。作为对比 ,Google 2017 年第一季度的营收为 247.5 亿美元,利润 54.3 亿美元,阿里营收为 56.05 亿美元,利润 14.31 亿美元。
虽然手机一直没做成,Surface 平板也一直是市场上的小众。但针对企业市场的 Office、Windows 和云计算服务还是一直能为微软带来可观收入。就像这次宣布裁员 3000 人,但同时微软也宣布了新的招聘计划,未来会招更多卖云计算服务的人。
但当一个公司没有靠得住的核心业务以后,裁员就会难看很多了,比如摩托罗拉。
没有靠得住的业务以后,也就没有员工了
2016 年 9 月,联想宣布启动总数达 3200 人的全球裁员,当中包括 500 名摩托罗拉员工。经过一系列拆分、收购和出售之后,最初将手机带向消费市场的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只剩下了 700 人。
摩托罗拉的悲剧从 1990 年代诺基亚的崛起就已经开始。Android 出现之后,摩托罗拉一度有了点起色。美国最大运营商 Verizon 和摩托罗拉合作 Droid 手机(国内叫 Milestone 里程碑)对抗苹果和第二大运营商 AT&T; 合作的 iPhone。但摩托罗拉在全球市场完全无力和苹果、三星、HTC 竞争。
2011 年,持续亏损多年的摩托罗拉拆分成两个公司:做手机的摩托罗拉移动和做通信设施的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分拆完成后,同年 Google 宣布以 125 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
收购之后,Google 一度想围绕它建立一个硬件生意。它向摩托罗拉派驻高管、调整产品线。
2013 年,新手机 Moto X 推出,这是一个颇有新意的产品,比如它每时每刻都听着外界的声音,不用按特定按钮就能唤醒语音助手。还有抬起手机自动点亮屏幕的功能。这些新设计后来都被其它手机厂商,包括苹果所采用。
Google 还把 Moto X 的组装放在美国完成,打出“唯一在美国组装的智能手机”的口号。
除了直接做手机生意,Google 收购摩托罗拉还有当时 Android 和苹果的专利战考虑,以及制衡三星。三星一度在自己的手机系统上越走越远,不但公布了 Tizen 操作系统的计划,它的 Android 手机的用户界面也做了越来越多的定制。
但 Moto X 没卖好,它发布 3 个月后在全球只卖出了 50 万台。另一方面,Google 和三星也达成合作。三星不但和 Google 共享专利,而且放弃了后续的系统深度定制。它的 Tizen 操作系统之后也转为提供给手表和家电,不再挑战 Android。
到这时,摩托罗拉对 Google 已经没什么意义。2014 年 2 月,Google 以 1/4 的收购价格把摩托罗拉转手卖给了联想。交易时摩托罗拉已经被 Google 裁减到 3800 人。
联想自己手上已经有好几个手机品牌,只是没有一个成为真正的“品牌”,它的大部分手机还是通过运营商渠道销售。
拿到摩托罗拉之后,联想和 Google 的最初想法差不多,也是依靠这个牌子做中高端手机。2015 年,联想带着第二代 Moto X 进入中国市场 ,这款发售时间比海外晚,同时定价超过 3000 元的手机没引起什么波澜。
2016 年,联想又推出了模块化的 Moto Z 手机,可以在背面加装更大的相机模块、扬声器、电池。但 Moto Z 没有扭转联想的亏损。
最终,联想开始了新一轮裁员,波及多个手机品牌,摩托罗拉员工也被缩减到 700 人。摩托罗拉的品牌没有被放弃,根据联想的新计划,Moto 这几个字母反倒会出现在更多的新产品上。
只是,那个第一个将手机推向市场的摩托罗拉剩下来的就只有这几个字母了。
人不是越多越好,同一家公司人员总数增减一般都和公司状况正相关
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雇主,在全球拥有 230 万员工,大本营美国有 1% 的劳动人口在为沃尔玛工作。
到 2015 年,这个庞大的企业在全球的门店数量已经增长到了 11767 家,零售总额达到 4856.5 亿美元。但常被拿来比的竞争对手,比沃尔玛晚了 30 多年成立的亚马逊超过了它。
在员工人数上,2015 年亚马逊员工仅为 23 万人,几乎为沃尔玛的十分之一。
一个满世界开店,期望用户开车去大型超市买东西回家。另一个只有极少数试验性的实体门面,让用户上网订购货物,由快递员送货上门。
这两个公司对人员的需求不太一样。
但如果看员工数目增长,不难看出哪个公司在上升期。
到 2016 年年底,亚马逊的员工总数达到了 34.1 万人,相比起一年之前的购物季增加了 11 万人,增长率接近 50%。这些新增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为亚马逊的物流体系工作的, 一年间亚马逊新建了 8 个仓储物流中心。
过去的 5 年里,亚马逊员工增长了 31 万。根据今年 1 月公布的计划,亚马逊的员工总数将在明年年中再多 10 万,接近 45 万人。
而沃尔玛的人数几乎没有太大波动,长期维持在 210-230 万之间。这两家公司在近十年来的人数变动曲线,一条平缓、一条上扬,像极了这两家公司在近五年里业务的增长态势。
放在国内,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原本齐头并进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公司从 2014 年开始,在增长速度上开始有了变化。百度 2014 年开始有一次人员激增,当时正值百度投入 O2O 业务,但这个激增没有带来突破。
而这几年里,百度的日子的确不太好过。
百度原本的收入里,有九成以上都来自广告,但自 2016 年百度广告问题集中爆发、业务受到监管以后,百度的收入已经停滞,利润大跌。广告业务从 2016 年第三季度开始下滑,这是自百度 2005 年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它的员工总数也是三巨头中唯一一个不增反降的。
影响公司的不只有总人数,还有走掉多少人
当然,当评估一个公司雇员变动的影响时,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数字——离职率。
抛开以线上业务为主战场的亚马逊。在实体零售业,沃尔玛与其它同类零售企业相比,总是更习惯用最便宜的工资,招最便宜的那一批人,多年来因为给予员工的薪资过低、超时工作、性别歧视、打压工会行动而饱受批评。
2015 年,沃尔玛拿出 10 亿美元来为其雇员调整薪。这一举动背后是这家公司多年来高居不下的人事变动率。根据 Bloomberg 在整理的数字显示,在 2012 年,Walmart 的员工变动率为 21%,而另一家美国实体零售店 Costco 则仅为 6%。
变动率的差异背后,是两家公司对员工采取的不同薪水和福利政策。2012 年,Costco 给员工 16 美元的时薪,沃尔玛则仅为 11.5 美元。在退休金保障、健康计划等方面,Costco 的待遇都要远远好于沃尔玛。
通过高薪来留住更优秀的员工,这也是 Costco 零售店的策略。因此,Costco 员工在 2012 年的员工单个创造的利润上,Costco 员工为 13647 美元,沃尔玛员工则为 11039 美元。看起来,Costco 为员工提供更高的福利,要付出更多成本。
但当与商品销量作比较时,Costco 在劳工支出上的成本为总销量额的 9.8%,沃尔玛这一数字则为 17%。这是因为,在考虑公司雇员成本时,员工流失率将造成巨大的招新和离职成本。
要维持相同的人员规模,沃尔玛实际上每年雇佣的店员总数达到 266 万人。总员工人数仅为 17 万的 Costco,每年雇够 18 万人就行了。
同样的离职率问题也在影响着最大的共享经济公司 Uber。根据摩根大通的一项调查数字表明,2014 年 6 月, Uber 这样的劳务平台上的月收入达到了顶峰,但在补贴结束后,这些 Uber 司机的收入开始下降,一大部分经济状况较为稳定的从业者可能彻底地退出这类工作。
2015 年初,知名劳工经济学家阿兰·克鲁格(Alan Krueger)在一篇论文中表示,只有 55% 的 Uber 司机在加盟平台的一年后仍然活跃。
之后情况更恶化了。到 2016 年,开过一单的 Uber 司机,有超过 75% 在一年内离开。
司机留不来下意味着 Uber 得不断拉新司机来开车,而拉一个司机的成本比留一个高得多。
司机大量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Uber 继续降低定价、同时抽成更多。
2016 年退出中国市场之后,Uber 亏损情况有所好转,但亏损额依然相当于收入的六成以上。原本 Uber 的故事是赢得市场之后减少给司机补贴,扭亏为盈。现在看来减少补贴之后,大多数司机直接就不干了。
今年 Uber 丑闻频发,最终投资方联手逼 CEO 卡兰尼克辞职。丑闻只是矛盾爆发的一个导火索。所有的问题早已存在,只是当 Uber 的增长故事说不下去之后,冲突全被激化。现在 CEO、总裁、CFO、工程负责人都已经离职,基本上整个公司都在无人驾驶状态。
技术让每个人能干更多事,但相比 50 年前,今天最大的公司普遍更大了
如今当我们谈论一个公司的人数,动辄就是成千上万的数字。
放在 1860 年以前,这还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那个年代,美国首富亚斯特即使在事业巅峰期,他所经营的美国皮草公司也雇佣不到 10 个人。
但这一情况在 1860 年后发生了改变。当时美国境内需要修建长度约为 31000 英里的铁路线路(到 1910 年,铁路总长达到了 24 万英里) ,这需要大笔资金和人员,在铁路建成后,为了协调全国各地的货物运输,让铁路避免相撞,又需要庞大的管理部门。最早的大型公司就这样诞生了——到 1891 年,整个美国军队才不到 4 万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员工已经超过了 11 万人。
随后,利用铁路建设之便以及电力利用在工厂的普及,零售业以及制造业也逐渐发展了起来。
到 1960 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前 9 大公司仍然大部分分布在制造业、通讯、石油化工等领域,但也开始出现了像 IBM 和柯达这样的科技和摄影产品公司。
现在,由于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工作被大量外包出去,当初的那些大公司很多都更小了。比如现在市值仍然排在前十的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在 1960 年时,有 14.6 万名员工,到今天它只剩下了 7.1 万人。石油化工、制造业和汽车业的从业人数都受技术影响巨大。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在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后,发现美国工厂里每增加一个机器人,平均干掉 3 - 5.6 个本地岗位。
有意思的是,如果对比市值最高的 9 个公司,今天的大公司人数没有变少。
和 1960 年相比,今天市值最高的 9 个公司总人数多了 14%。但今天市值前 9 的公司中,有 6 家科技公司,而且除了苹果以外,它们和用户的接触基本都在屏幕中完成。
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跑到了后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地方。Google 和百度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一个搜索引擎。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一个应用和敲门的快递员。
亚马逊计划在未来 5 年里,增加员工人数至 50 万,主要投入到物流仓储的建设与维护上。所有科技公司里,员工人数最少的 Facebook 也有 17048 人。这家在全球拥有 20 亿用户的社交网络,花在内容审查上的人力就多达 4500 人,最近几个月,在持续不断的自杀直播事件发生后,扎克伯格今年 5 月初宣布要继续新招 3000 多名内容审查员。
当然,当这些公司像微软一样遇到新业务发展问题的时候,会做的事情也差不多。事实上,Google(Alphabet)已经有了这个迹象。
对公司来说,这种数字增减可能会换取更长远的发展。纳德拉在微软的一系列裁员看起来让公司重新有了具体目标,股价也一路上涨。
但被波及的每个人,感受复杂的多。那位在微软工作 15 年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Jerry Berg 收到通知后想的第一件事是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的治疗费用。
“我有点觉得自己大概是被一台电脑给裁了。一台电脑因为一些什么原因把我加进裁员名单。”这是 Berg 记忆中的裁员。
题图来自 Pinterest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安银网上交易平台app官网
其它软件223.89MB
下载比特国际数字货币交易所app安卓
其它软件179MB
下载芝麻交易所app官方最新版本
其它软件223.89MB
下载币万交易所app官方
其它软件34.95 MB
下载大币网交易所官网最新版安卓版
其它软件16.54 MB
下载欧联交易所官网版安卓
其它软件34.95 MB
下载芝麻交易所app官方最新版安卓版
其它软件223.89MB
下载币汇交易所app官方安卓版
其它软件16.51MB
下载upbit交易所官网
其它软件225.08MB
下载zb交易所最新app
其它软件225.0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