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3日,小米首次以纯线上直播的方式召开了小米10发布会。除了让广大米粉心潮澎湃的新品手机小米10之外,雷军在新品发布会中也提到了小米的AIoT业务,发布了包括无线充蓝牙音箱在内的多款产品,助力小米的AIoT业务。
小米创立于2010年4月6日,到今年已经快十年了。创业十年以来,小米从一家手机通讯公司,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小米生态链,从一家小公司用了7年时间实现营收破千亿,从原来做极致性价比的手机到现在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小米多次成功的转型发展也在让很多人思考,小米快速增长的秘诀是什么?背后的创新机制到底是什么?对于其他公司的创新发展,是否具有借鉴意义?
时间回到2010年,当时的雷军已经从金山软件退出,对于雷军个人而言,从1992年加入金山软件到上市后的退出,已经是软件行业的大佬。但是一个软件行业的人如何去做手机呢?
首先市场足够大,当时智能手机刚刚问世,用户疯狂的追捧;第二,产品有痛点。大多数用户对于手机的认知还处在初级阶段,心理价格上一般不会超过2000元,但是市面上好一点的手机价格基本在4000-6000左右,品质差一点的手机又不能满足需求;第三,产品一旦做好能被粉。只要能满足80%的用户对于智能手机的80%的需求(8080法则),而且价格能够降下来,必定会吸引很多粉丝关注和追捧。
对于当时的雷军而言,软件是他的舒适区,网络是他的学习区,而手机硬件则是他的恐慌区,如何扩大能力圈解决这个问题?雷军选择了招募。雷军本人也坦言:“早期创业时,我80%的时间都在招人。公司前100人都是我面试的。”
雷军通过招募的方式,搭建了最初的创业团队。这几位早期的团队成员很有意思,雷军和黎万强来自金山软件,是软件行业的“老兵”;周光平来自摩托罗拉,刘徳来自ACCD,是设计界的大佬,这两位支撑了小米的硬件设计和研发;而来自谷歌的林斌、洪峰和来自微软的黄江吉则是网络领域的高手。
这样的搭配也注定了小米手机基因的与众不同,有软件行业天生的基因,再加上硬件和网络的“变异”产生新的核心能力,使得小米对外主打性价比,对内提高效率,不断的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价格“厚道”。最终,小米1手机发布开售后,仅用了3天时间销售了10万台,而且价格是竞品价格的一半。
随着小米1的成功发售,随后几年,小米手机一直成为小米的第一业务成型,产品不断更新,软件不断迭代。
从小米手机到小米生态(1)手机配件
随着手机业务的不断发展,配件市场也逐渐扩大,但是由于手机配件市场的利润非常低,而且是看起来并没有多少“肉”的蚂蚁市场,很多巨头并不在意。
但是雷军并不这样认为,首先,手机配件市场足够大,凡是手机就需要相关配件;其次,产品有痛点,最初的手机配件质量好的价格高,质量差的价格低,各种品牌鱼龙混杂,用户难以区分;第三,产品一旦做好能被粉,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为何不做?
小米其实很早就开始关注到手机配件市场,数据线、贴膜、手机套等等,但是,手机配件种类很多,对于一家手机公司而言,这并不是它的优势之处,如果贸然转型风险很大。
在能力圈受限时,如何扩大能力圈?这次雷军选择了借用。也就是用投资的方式投资了在价值观(追求性价比,赚取少量利润)上与小米一致的公司,共同打造配件服务。例如:小米的移动电源来自紫米公司,耳机来自万魔公司等。

手机配件业务与手机业务相比,特性相似但不冲突,而且彼此的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小米并没有直接并购或者控股,只要价值观一致,任其自主发展,在营销方面还会给予支持和赋能。这些公司既拥有小米的基因,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演化成为小米的第二业务雏形。
(2)智能硬件
在小米手机配件商品推出之后,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和追捧,同时也意味着小米的这条业务获得用户和市场的认可。2014年,伴随着智能硬件的兴起,同样的场景再次出现,小米又在其中发现了新的商机和机会。
首先,智能硬件市场足够大。随着苹果推出了智能手环等电子产品之后,很多用户对于智能手环的认可度非常高;其次,智能硬件产品有痛点。苹果手环的产品虽然好,但是价格太高,性价比不够极致;第三,产品一旦做好能被粉。

但是小米没有做过智能硬件,既没有技术又没有产品经验该如何进场?如何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跟手机配件一样,雷军选择了借用的方式,投资不控股,选择跟小米有相同价值观的企业,加入到小米生态链中,不断完善小米生态链。小米本身的基因再加上各家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最终演化形成了小米的第二业务。
(3)“烤红薯”的生活耗材
在小米手机、手机配件和智能硬件产品逐渐受到用户的欢迎后,小米已经有了3亿用户,其中2.5亿活跃用户,小米商城成了一个极具“热量”的“火炉”,用户可以在小米商城购买到性价比高的小米产品。可是用户也是人,除了手机、配件、智能硬件之外,用户也有衣食住行,这方面的“热量”浪费了多可惜。怎么办呢?不妨放一些生活耗材吧,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徳称之为“烤红薯”。
于是小米再次选择扩大能力圈——开放品牌,选择跟小米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品牌企业合作,把箱包、台灯、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放到小米商城,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原本小米要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而现在却干脆做起了“无印良品”的生意。

现在,小米生态链已经融合了手机配件、智能硬件、生活用品等领域的高性价比产品,让小米生态链成为“一片竹林”。这里面除了手机外,没有一件商品是小米自主研发和制造,全部来自不断的分形创新。
根据小米集团Q3季报,智能硬件和生活周边的产品三季度收入为1494亿元,海外市场营收占48.7%,全球手机出货量排名第4,印度手机、智能电视排名第一。
分形创新机制历史不会重演,但却惊人的相似。小米这十年来,不管是最初的手机业务,还是后来的手机配件、智能硬件、生活周边组成的小米生态链,雷军投资的产品和合作的品牌产品都有一定的自相似性:首先是市场足够大,其次是产品有痛点,最后是产品做成后能被粉。总结下来,小米的生态链创新机制其实只有一条,就是不断的分形创新。
什么是分形创新?分形创新就是在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出现很多新的、小的创新业务,在隔离主营业务和市场选择的作用下,最终演化成为一条新的主营业务。
分形创新怎么听起来这么熟悉呢?没错,分形创新底层的逻辑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生物种群中,物种的繁殖总会随机的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在自然选择和隔离的作用下,某一种有利于生存的变异会不断的积累、传递给下一代,最终便产生了新的物种。
在小米手机业务成形之后,雷军便开始关注到了手机配件的市场,并且开始在小米商城中尝试上线手机配件的产品,结果大受欢迎。紧接着,随着智能硬件的兴起,雷军再次用同样的方式,投资与小米有相同的价值观的企业,把产品引入小米商城,再次获得了用户的追捧。既然小米商城这个“火炉”的“热量”这么大,那也不能把“热量”浪费掉,不妨把生活用品也引入,做个“烤红薯”生意吧,于是小米生态链越来越大。
雷军在2020年的新年全员信中提到,未来5年小米将在“5G+AIoT”领域投入至少500亿元,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小米创新依旧会采用分形创新的方式,不断的拓展“超级互联网”。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