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从两年前开始,“PC已死”“PC已是夕阳产业”等一众唱衰PC产业的言论开始充斥3C及IT媒体的评论榜。当然,越来越多的数据也开始支撑这个论调的发布——去年二季度的数据尤为明显:Gartner和IDC在去年的7月不约而同的发布数据报告,指出2016年第二季度PC销售遭遇两年来最大幅度的下滑,一时舆论哗然。对PC行业前景的不明朗开始蔓延,甚至蔓延到了对PC产业的核心供应链微软、英特尔以及台湾代工厂的前景失望。但也是在这个时候,非常有趣的局面也产生了:微软自己做起了PC硬件,并将 Surface 产品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做到成为二合一 Windows 平板的代表性产品;而在中国,两家智能手机领域的领先企业华为和小米纷纷强势进入笔记本电脑行业,以传统形态的超轻薄笔记本产品和二合一产品各自切入市场。这个奇怪的举动,一度让人看不懂、摸不透。

“不是都说是‘夕阳产业’了么?那为什么还要一窝蜂的涌入呢?”
2017年4月,Gartner和IDC例行发表了2017年一季度的PC行业报告,其中IDC的数据在睽违多年之后首度指出全球PC市场同比微增0.6%,开始回暖。经历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产品对PC的蚕食之后,PC再度开始重启它的增长引擎。

商业毕竟是商业,只要有利润空间在,就会有无孔不入的蠢蠢欲动。
在经历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对传统PC产品的冲击,无论是消费者还是行业都意识到一个问题:手机/平板所搭载系统的交互方式更适合于消费内容而不适合于创建内容的生产力用途。尽管智能手机SoC的性能成倍增长,甚至有了能和PC处理器一较高下的实力。但受限于处理器架构及平台,想要正儿八经的取代PC用作正式场合的生产力之用,还是难堪大任——就好比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着用手机打出这篇文章的。PC最终归位于它的本真:依旧是强大而丰富的不可替代的生产力商务工具——5月23日同期举办的两场发布,就完整的说明了这件事情。


同一天,微软和华为各自在上海和柏林发布PC新品
一面是上海,微软将此前发布的升级款 The New Surface Pro、针对设计生产力领域且具备惊艳设计的一体机 Surface Studio 和声称针对教育市场实际上是一款“百搭日常”的轻薄笔记本产品 Surface Laptop。另一面是柏林,去年盛大发布Matebook进入二合一笔记本市场的华为,今年一口气进入了全产品阵营:不仅更新了去年 Matebook 一代的升级款 Matebook E,同时加入了不管是从外观还是从定位都和 Macbook 极其相似的 Matebook X 和大屏商务笔记本 Matebook D。所有曾经小心翼翼的“新晋者”最后都是殊途同归,进入了全产品线阵容。

如果说微软这次的产品阵容是微软试图引领 Windows 阵营“参考设计”方向实践多年后的结果,那华为则是赤裸裸的展现出了它对PC市场的野心:试图复制华为品牌手机从 Mate7 开始的辉煌战绩。使用的手段也是如出一辙:集结市面上最流行的元素直接跟随,例如追随 Macbook 的外观设计——把 HUAWEI Logo 从 Matebook X/D 的身上抹去后,你甚至不太能分辨这是哪家品牌的产品。它甚至可以是采用“不打Logo设计”的小米笔记本贴 HUAWEI 标志的版本。最保险的设计、和业界流行水准同档的英特尔第七代酷睿处理器以及杜比全景声、广色域屏幕等市面流行的元素应有尽有——它完整的体现了一个既野心勃勃又谨小慎微的市场新晋者的表现。

在华为发布会后的记者问答环节,余承东表态华为 2017 年的PC销量目标是 200万台,较去年或有10倍的增长——这意味着 Matebook 去年的销售仅有20万余部,而无独有偶的是小米也曾在公开场合公布过小米笔记本的初期销量为22万台。不过,更有意思的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这两家,和当下的国内第一名联想同时出现在了微软上海发布会的大屏幕上,用于展现微软在中国良好的OEM企业合作关系。各种错综复杂的细节纠葛在一起,体现了这些PC行业的新晋者心思复杂的小算计。

因为工作的原因,用过去年的Matebook的产品,加上今年Matebook新公布的产品特性,简单的说Matebook是一部“了无生趣”的产品:看上去什么配置都不差,什么都还可以,但没有什么特性属于Matebook的专属,亦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人会否为华为在消费电子产品上有非常出色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工艺水准,Matebook 的做工令人惊叹——但可能仅仅就于此了。
除去 Matebook 擅长的各种小细节的优化设计——例如可以说是去年设计最出色的外接 Dock 之一的 MateDock,今年新机采用的类似手机上指纹亮屏一体式的一键开机以及由手机和平板设计衍生而来的超窄边框亦算是产品重要亮点。新 Matebook 全系产品一眼看上去极致的近乎“全面屏”的设计毫无疑问能为它的“颜值”加上不错的分数,俘获一众女性消费者的芳心——但它在追随新 MacBook 的过程中完整沿袭了 MacBook 被人诟病的重点:过分追求机身的轻薄而牺牲键程导致键盘手感不佳,用过新 MacBook 的人一定对这个细节感同身受。总而言之,但凡触及到PC作为生产力工具的重点部分,Matebook并没有体现出“非买它不可”的独特价值,这对一部宣传上明确定位商务的产品来说是有问题的。

凡事都怕比较,如果按照这次新推出的 Matebook X 公布的定价来看,它会直面目前在市面上处于领先地位的 YOGA 5 Pro、XPS13、Surface Pro 甚至和它的外观仿制者 Macbook 直接竞争。但问题就此出现:Matebook 到了第二代,依旧体现出了对PC产品经验缺乏之下的理解偏差。例如亮点配件之一 MateDock 是好的设计,可是如果机身能在保持原有厚度的情况下集成全面接口,这个东西就变得毫无价值;追求超薄的机身设计和一体式机身冲压金属机身也是高颜值的象征,但因此以冲压金属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疲劳损耗了机体强度,是不是也会为抗撞击时的数据安全性打了折扣?华为选用了一条在自己经验不足的境遇下最保守又最保险的思路:照着成功产品的样子和配置做,加上自己的微创新。但这条思路比起各家“老油条”对行业和用户应用场景深思熟虑的产品定义,明显还嫩了些。

以YOGA 5 Pro为例:360度翻转形态是当年英特尔变形超极本的参考形态之一,当时联想以 YOGA 选取了这一设计,同期亦有其它品牌采纳其它的设计类型。但经过市场的验证后发现,YOGA 这种360度翻转形态成为了多种变形形态“大浪淘沙”后存留的胜利者,而曾经和YOGA的反转形态同时出现的“屏幕升降”、中框翻转等变形笔记本形态早已不知所终。如今各家品牌几乎都有一个自家版的“YOGA”,这已成为变形超极本的现实常态——这是对消费者应用场景深度洞察后的结果:翻转设计可以让消费者在一部机器上完整体验创建内容的生产力和消费内容的娱乐性。铰链式转轴亦是YOGA的核心特色之一,它解决的了传统转轴因为持续受力不均衡导致转轴开合次数过久之后的松动,同时还为笔记本产品赋予了钟表式的时尚设计——这一设计甚至被微软 Surface Book 作为参考加入产品设计。

市场的新晋者中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前例,典型如微软的 Surface。由于当时处理器的产品因素,第一代 Surface Pro 在性能和便携性上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统一,过分强调性能而牺牲了平板形态机体的功耗续航,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尤其是还有一个已经被证实成为了已经停止服务的 WindowsRT 系统牺牲品的 SurfaceRT。不过在随后的迭代产品中,随着处理器制程和核心的进步,功耗和性能的平衡日趋完善,加之微软对特定消费群用户环境(如手绘设计师)的悉心研判,到 Surface 4 Pro 以及最新的 The New Surface Pro 时,微软已经基本宣告成为了二合一 Windows 平板 PC 领域绝对的领导者。加之微软对自家 Windows 系统特性的深度挖掘和浸淫PC配件领域多年的经验积累,诸如今年面向设计师的 Surface Studio 产品一经公布便广受好评——从产品的设计语言到为设计师量身定制的操作方式和 Surface Dial 配件,微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晋分子的成功诀窍就是找准自己的“独特价值”。

被市场证实成功的产品无一不是对消费者应用场景的深度探寻和掌控,而这些品牌在摸索、探寻并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慢慢的达成了产品的独特风格。前面提到了这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笔记本产品,无一不是具备这种独特风格的产品甚至成为了别家产品争先模仿的对象——YOGA 的翻转形态和铰链设计;XPS13 的超窄边框以及 Surface Pro 的二合一分体键盘以及电磁压感笔。更不用说造就了市面上一堆“神似 Macbook 的 Windows 笔记本”的苹果——Matebook X 即是这个风格追随大家庭中的一员。产品易造,风格难寻。

摆在新晋分子面前的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PC供应链和这些厂商的传统强项手机的不同所带来的售后体系的建设问题,以及他们需要面对的品牌对PC消费者的影响力。刚刚经历“闪存门”又被指卖到 2899 的手机却没有 5G Wifi 连接能力的华为,在 Matebook 刚公布伊始相关微博下面就出现了“是不是这次要把SSD换成HDD”的网友评论——手机品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波及华为PC产品的舆论观感。相对没有犯大错误的小米,选择了“不打 LOGO ”这种近乎白牌化外观处理的方式,亦是自己品牌PC产品的“不自信”——而现在,它甚至还要经受 5000 价位段联想小新、戴尔燃7000、HP Pavilion、宏碁蜂鸟、华硕灵耀等一众主流大厂热推品的“围剿”。“发烧”品牌的产品不“发烧”,反而陷入了一众传统笔记本厂商擅长的高性价比轻薄本混战……世道险恶不仅是手机行业的写照,也是摆在这些新晋PC品牌面前的大局。

已经开始回温的PC市场杀入华为、小米、微软这样的“鲇鱼”,于整个行业来说亦算是好事:它可以促进PC厂商们在太多之前没有被留意到的小细节以及元器件惯性选取上的进步。但华为小米这样的新晋分子应该也明显的在这一年感受到了,PC行业远比当年进入智能手机行业的时候“难打”:一面是各家壁垒森严的自我风格和产品定位;另一面是跟手机各家定制系统完全不同的、Windows 系统体验完全一致的行业里,对产品本身的理解和消费场景的认知深刻的制约了产品最终出现的形态。已经开始介入全产品线的新晋分子野心勃勃又谨小慎微,防御阵线的领先品牌手里还有大把的王牌没有打出。作为消费者,我们是不介意这场“夕阳战场”的暗潮涌动来得更加猛烈——毕竟最终的受益者一定是消费者。但对于经验尚浅的新晋品牌来说,如何经受得住掌控丰富经验和产品定义能力的老厂商的阻击,并非易事。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