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也就是昨天,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宣布离职。
虽然很多人对沈向洋并不了解,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成就不大。
其实,沈向洋不仅是目前微软公司内级别最高的华人员工,还是美国科技公司职位最高的华人员工,更是被新华社评价为“微软在中国的形象大使”。
当天,微软官方博客在凌晨也发出一篇名为《感谢你,Harry!感谢您,沈向洋博士!》的感谢信,当中提到:“你喜欢的10102会议室,仍常常灯火通明;你是微软的中国先生,更是中国的微软大使。”
沈向洋在微软工作时间长达23年,能成为“微软中国先生”的他并不简单。
沈向洋13岁便考入大学;
30岁拿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加入微软研究院;
38岁时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47岁成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
此外,沈向洋还是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协会院士、国际计算机协会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等。
这篇文章里,我们梳理了沈向洋的成长经历和人生经验,希望能对你所有启发。
13岁考上大学,被一份报纸改变的人生高考完填志愿的那天,沈向洋的父亲拿了份《参考消息》回家对他说:
你应该报计算机,报纸上说有个东西叫计算机。
1980年的中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
就这样,1966出生的沈向洋,13岁那年成为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一名大学生。
虽然最终沈向洋本科没学计算机专业,但是对“计算机”一直有一种执念。
在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获硕士学位之后,沈向洋考入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他师从著名的计算机专家罗杰·雷迪教授,成为了李开复的学弟。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沈向洋的导师雷迪教授已是语音识别领域的顶级专家。可以说,导师和师兄们已经为他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
“语音虽然重要,但人对外界的感知,95%是从视觉来的。”沈向洋还是向雷迪教授说了自己的想法。
没想到雷迪教授立马同意了:“哦!这没问题,我们就做视觉吧。你拿一个照相机,把周围照下来,重现出来就好了。”
10年后雷迪教授回忆:“我当时只不过相信这是一个有前途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困难的问题。所以挑出来给他做。”
当时,沈向洋和教授每个月只有一小时的见面时间,其他时间,他完全要靠自己去摸索。
沈向洋在茫然的状态中摸索了一年,毫无所得。就这样5年过去了,直到1996年沈向洋的研究终于有所突破。与此同时,沈向洋顺利获得机器人学博士学位,并加入了微软研究院。

▲沈向洋
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被称为中国的“黄埔军校”1999年,33岁的沈向洋回到祖国来到北京,和李开复一起创办了微软亚洲研究院。
潜伏4年之后,他和所领导的小组在全球计算机科研领域最富盛名的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上,连发表4篇论文,因此一战成名。
2004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被评为“全球最火实验室”。沈向洋也被任命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同时被评为微软首席科学家。自此,微软亚洲研究院才在学术界站稳脚跟。
所有成就背后都是苦熬出来的。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微软内部广为流传:
有一天,沈向洋和同事们正自嘲“忙成了狗”,前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坚路过听见,看了一眼这群胡子拉碴的理工男,说:“我看根本是猪狗不如。”众人爆笑。
后来,王坚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加入阿里巴巴。李开复也在离开微软之后,成为了自己领域内的领袖。
留守者沈向洋在2006年被评为微软杰出科学家,而他一手创办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更是走出了很多的大牛和公司,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
他执掌的微软研究院有7所。在过去15年间,全球权威性计算机国际大会上,他们得奖论文数量是全球第一,遥遥领先于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大学。

▲沈向洋
“负责必应全球开发,时刻保持危机感,不拼命的话,过两天可能就没你了”作为微软公司内级别最高的华人员工,沈向洋时刻保持着危机感和饥饿感,“微软真的是这样一个环境,不拼命的话,过两天也许就没有你了。”
2007年,升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的沈向洋,被“赶到”必应(Bing)团队去做产品,负责微软必应搜索引擎的全球产品研发工作。在项目管理、测试或开发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经验的他,一切重新开始。
“我必须重新学习最基本的东西:如何生存、快速学习和增加价值。”
2007年开始负责必应确实是沈向洋最痛苦的一段经历。
当年,微软下定决心做必应,砸了很多钱。但是他们当时只有几个人。所以他回到微软研究院,招募了50多人。
他们这支缺乏经验的队伍在与谷歌的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沈向洋要求他的团队要足够强悍。
2013年,沈向洋见到了拉里·佩奇(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笑笑对他说:“Harry,你们做得还算不错(not too bad)”
这句话顿时让在放弃边缘的他燃起一股勇气,决定把这场搜索之仗打下去。
当时的谷歌已经全面压制住搜索市场,他还要硬着头皮去从头开始与之竞争,背负所有的压力干7年。
但他们至少没有落荒而逃。事实上“必应”从2015年开始,收入就已超过40亿美元。
2013年,47岁的沈向洋成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直到如今宣布离职。二十多年的跌宕起伏,不胜唏嘘。

▲ 长按保存即可分享
微软23年,留下这3点人生启发1、对人随和,对事强悍
沈向洋喜欢让员工直呼其英文名Harry,接触过他的人对他的评价是“极nice”。
在教师家庭长大的他,对教师这个职业是充满着敬仰的。最让他自豪的就是,一辈子带了很多很优秀的学生。他说收学生就像生孩子,收了就得培养出来,不能塞回去。
随和是沈向洋待人的方式,而他实际的工作作风,则是另两个字:强悍。
凌晨5点,就开始工作,回邮件回工作微信。面试的最后一轮,两位面试者不分伯仲之际,干脆看谁的饭量更大——因为“这行很苦,不强悍做不了”。
2、能力越强,越要保持大量输入
身居高位的沈向洋要对整个计算机科研发展有很好的大局观。为此,他需要不断大量地阅读交流学习。
沈向洋每天看的论文不计其数,同时每周有专门有两小时做Technology Review,去了解不同的课题。
“这是一个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工作、被天才环绕的人,强悍、亲和、逻辑缜密、语速飞快,日程表排得爆满但仍然神采十足,你时常能感受到他内心青春似的激情。”
3、控制可控制的,观察可观察的,不去管其他的
曾经,沈向洋在担任必应产品开发副总裁时,几乎没有工程经验,而且核心员工只有几个人。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们这支缺乏经验的队伍在与谷歌的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但是我们意见不一致。”
“在这段时间里,我总结了一句话:「控制可控的,观察可观察的,不去管其他的。」人们太容易被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弄得焦躁不安,或者他们会抵触那些很难改变的事情。你必须先看看你周围发生了什么。如果你不能退一步观察全局,那么你也就无能为力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这一点。”
如今,在微软工作了整整23年后,沈向洋决定离开。
在致员工的内部信中,他写到,“离开微软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今天,微软已经如此地成功,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觉得,已经是时候去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让我们祝福沈向洋。
Reference:
1. 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和天才同行的人|财天特写。财经天下(ID:Economic-Weekly),严冬雪
2. 微软沈向洋自述:在实现职业目标的道路上,我得到了七个教训
3. 李开复、陆奇、沈向洋、 洪小文四人在CMU和职业早期的故事。AI科技评(ID:aitechtalk),亚峰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