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彭新
编辑 |
继陆奇之后,又一位微软华人高管即将离职。
北京时间11月14日凌晨,微软公司宣布了一项重要消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将在明年2月1日正式离职,接替他的是现任微软首席技术官凯文·斯科特(Kevin Scott)。
对于离职的计划,微软CEO纳德拉在一封公开信中表示,沈向洋和他规划已有一段时日,在2020年初离职之后,沈向洋将继续担任他和比尔·盖茨的顾问。
沈向洋在微软工作的时间长达23年,他也是除陆奇之外,美国科技巨头公司中为数不多的华人高管。在公布离职消息之前,沈向洋负责推动微软的整体AI战略以及涵盖基础架构、服务、应用程序,并带领前瞻性研发工作。他领导包括必应在内的以AI为重点的产品组,以及微软研究院和公司整个工程团队的集合。
沈向洋是“微软的中国先生”,也被视为中国的微软大使——在两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期间,沈向洋曾两次代表微软发表演讲。但现在,一切都成为了过去。
从中国走向微软
沈向洋出生于南京溧水区和凤镇,是江苏省溧水中学1980届校友。那一年,他考入了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本科毕业后,又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
此后,沈向洋进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师从计算机大牛Raj Reddy教授。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期间,他研究的正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因为他认为人对外界的感知有95%是从视觉得来的。
1991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决定创立微软研究院,找来了原本在卡耐基梅隆计算机科学系、有着“疯狂天才”称号的教授Rick Rashid,也吸引了各方人才加入,包括刚从卡耐基梅隆计算机科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的沈向洋。
1996年,沈向洋获CMU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当年他博士论文就是世界上最早有关由照片转换成虚拟现实的研究,因此而一鸣惊人。
同样在1996年,沈向洋进入微软位于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研究院,两年后他回到中国北京,参与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改名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该研究院的第一名研究员,专攻视觉识别。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期间,沈向洋曾先后担任过研究员、副院长、院长、首席科学家及微软公司工程院士等职,可谓顺风顺水。在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模式识别、统计学习和机器人学领域,他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并拥有50多项美国专利。
更大的转变发生在2013年11月14日,微软公司正式宣布,任命沈向洋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负责领导微软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该领域包括技术与研发部门和人工智能研究部门,并主要负责推动公司中长期总体技术战略、策略以及前瞻性研究与开发工作。
他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及国际计算器协会院士。2017年,沈向洋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8年,沈向洋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UK),获得了多项殊荣。
对微软AI战略影响几何?
随着微软全面拥抱AI,沈向洋也一度成为微软AI的代言人。
2013年升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后,沈向洋管理微软研究院,推动前瞻性研究、拓展计算机前沿科学,并通过与各个产品团队的深度合作,推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技术发展,并负责该研究院与整个公司的工程团队的整合,加速技术研究的商业化进程。
随后在2016年10月,微软将个人助理小娜(Cortana)和搜索引擎Bing产品团队与微软研究院编入同一个组织,沈向洋成为该组织的掌舵者。
按照沈向洋此前的介绍,微软的人工智能三大产品,包括智能搜索Bing(目前在美国有近三成市场份额),第二是智能个人助理小娜(Cortana),以及微软中国研究院研发推动的微软小冰。同时,微软将人工智能融合到旗下所有的产品中,包括云计算、在线服务、工具等。
在接下来几年中,微软多次进行重组,将这个机构的许多技术转移至不同产品团队中。很多以前的研究技术现在成为商业产品部门的一部分,包括Cortana和Bing for Business。
比如个人智能助理小娜,就从沈向洋的部门转移到Office产品部门,使得小娜成为Office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独立的产品。这表明在微软内部,Cortana的定位随着业务重组而被改变。
2018年3月的重组对沈向洋所执掌的AI与研究业务影响巨大,除拆解多年来象征微软形象的Windows和设备部门外,微软新成立了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平台事业部(Cloud + AI),掌握着微软所有的商业智能和云计算企业级服务,新部门随之抽调沈向洋下属的部分职能和资源,使后者更聚焦于研究职能。
综合过往来看,随着微软对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和业务变动,沈向洋负责的业务逐渐被剥离、改变方向。一定程度上,沈向洋选择离职微软,并不特别意外。
作为后继者,微软现任CTO凯文·斯科特(Kevin Scott)将承担起领导微软AI+研究院的职责。
凯文·斯科特在2017年被任命为微软CTO,同时担任LinkedIn(领英)基础设施和工程运营高级副总裁。凯文·斯科特曾任谷歌高級工程总监,在谷歌收购数字广告公司AdMob后,他在AdMob负责担任工程和运营副总裁。
微软华人高管不再
随着陆奇、沈向洋先后离开微软,微软历史上职级最高的两位华人高管都已离职。一定程度上,沈向洋的离开,也标志着微软华人高管辈出、担任重要职务的时代告一段落。
但不能否认,作为最重视中国市场并最早建立本土研究机构的美国科技公司,微软培养了大量华人科技精英。随着这些精英人才先后离开微软并继续保持活跃,至今对科技产业仍产生巨大影响,这份名单中就有李开复、张亚勤、陆奇等,成就各有不同。
李开复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在以微软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而被人熟知之前,他还曾在苹果、SGI担任过副总裁、总裁。
1998年,李开复接受微软总裁比尔 · 盖茨的委托回到中国,创办一个进行前沿性基础研究的机构,并出任首任院长。在科研环境尚显落后的1990年代末,李开复和一批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带着数十名刚毕业的本土博士,在研究院里进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人脸识别等前沿技术的研究。
让李开复成名的是2005年,谷歌挖他组建谷歌中国,引发微软与谷歌的诉讼大战。微软向美国华盛顿州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李开复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
2009年下半年,李开复离开谷歌中国,与一些员工一起创办了创新工场,转变为投资人。李开复的新事业赶上了中国互联网投资时代的爆发,孵化出了知乎、豌豆荚等一系列中等规模创业互联网公司。作为国内创业孵化器的探路者,创新工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创业环境单打独斗的原始状态。
张亚勤在微软的职业生涯始于微软中国研究院。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院正式成立,李开复任院长,张亚勤任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天才”是张亚勤身上最为显眼的标签。他在12岁时便进入中科大少年班,23岁分别获得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31岁成为IEEE史上最年轻的院士。加盟微软之前,曾在美国Sarnoff公司工作,负责数码影像、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
随着1999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张亚勤开始独立执掌微软中国研究院,并带领其继续发展。2000年8月,张亚勤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2001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任首任院长。
2004年张亚勤晋升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2006年1月,张亚勤回国成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直至2014年9月,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2014年9月,张亚勤加入百度,任职总裁,负责新兴业务拓展。除了核心搜索业务没碰过,张亚勤几乎接触了百度的其他所有业务,先后负责过技术体系、自动驾驶、云计算、教育、医疗、国际化、公关等业务。2019年3月15日,张亚勤宣布从百度退休。
与沈向洋同样曾任职全球执行副总裁的陆奇,曾被称为“硅谷科技企业中最有权势的华人”。
他1998年进入雅虎公司,2007年晋升为雅虎执行副总裁。2008年8月,陆奇离开雅虎,并于次年1月正式加盟微软任网络服务集团总裁,担任微软Bing项目的负责人。作为微软在线业务部门总裁,陆奇是微软四大业务部门负责人之一,并直接向CEO萨蒂亚·纳德拉汇报。2016年9月,陆奇宣布从微软离职。
离职后,陆奇选择在2017年1月加入百度,担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百度董事及董事会副主席,主要负责百度的产品、技术、销售及市场运营,兼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
不过,陆奇在百度的任职时间并不久,2018年5月,他声称由于个人原因无法在中国继续进行全职工作,宣布退出百度。随后在宣布离开百度3个月后,陆奇宣布出任美国初创公司投资孵化器YC(Y Combinator)中国创始人、CEO,并兼任YC全球研究院院长。
尽管沈向洋尚未对外界透露下一步的去向,但外界分析他一定不会离开技术领域。或许出走微软,方能寻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