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闲彦
流程编辑 | 与遇
一、引言
提到熟悉的陌生人,风云君就想起了微软:熟悉是因为只要用电脑,多多少少都免不了和它家产品打交道;陌生则是因为近几年来微软一扫颓势, 大获资本市场认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值此to B鸡血洒满大江南北、太平洋两岸之际,风云君认为,研究一家企业服务领域巨头恰逢其时。
我们这就单刀直入,聊聊这家历史近半个世纪的科技巨头,看看它身上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

二、经营分析
2016财年(注:公司财年截止日期为当年6月30日)之前,公司收入分类如下:
1)设备及消费市场(Devices and Consumer, “D&C”),旗下主要包括个人Windows及Office软件授权,Surface及Xbox硬件产品,以及Lumia手机业务等;2)商用(Commercial),主要是面向企业客户的商业授权,比如商用版Windows及Office授权,以及Cloud,Dynamics,Skype等产品和服务;3)公司层面调整项及其他(Corporate and other)。而自2016财年年报开始,公司的收入分类出现了明显变化,进一步突出了“赋能”和“云”主题,经过重新分类后形成当前的三大板块:
1)生产力与商业流程(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2)智能云(Intelligent Cloud);3)更多个人计算业务(More Personal Computing)。我们的分析基于公司最新的收入分类方式展开。单听各板块名字很难了解背后的生意,我们依次细谈。

1、生产力与商业流程
随着工作场景的不断演进,办公体验也进一步扩展到多类设备在不同场合的协同,不论是在家、办公室或者是在路上。所以,这类业务也就着眼于提供提升生产力与无缝协同的工具和服务。
具体到产品和服务,主要包含Office商用版和个人版、Dynamics,以及LinkedIn(领英)。
这当中,Office系列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产品,主要包含预装和订阅两种方式。那么自然,收入也主要受到持续安装或订阅数,以及单个用户收费金额的影响。
另外,由于订阅的收费是持续进行的,所以总体上说,从预装转向订阅对收入有利。
Dynamics主要提供的是预装或者云端订购的商业解决方案,包括ERP、CRM、财务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相关服务。
同样,收入主要受订阅用户数以及向基于订阅方式的Dynamics 365转换进度影响。

而LinkedIn作为全球最大的在线专业人才库,拥有超过5亿用户。无论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初出茅庐的学生,熟练使用LinkedIn进行招聘求职是在这个商业社会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能。
2016年12月,公司作价262亿美元如愿将其收入囊中。
在谈及并购初衷时,现任CEO Satya Nadella表示,微软强大的云端对终端设备网络加上LinkedIn的用户网将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的B2B销售。
总体来看,这一板块2017及2018财年收入增长加快,分别达到16%和20%,一扫之前的乏力表现,带动运营利润回归增长轨迹,于2018财年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
而营业利润率方面,该板块持续下滑,从2014财年的53%下跌到2018财年的36%。

这背后与公司对低利润率产品的态度直接相关。曾几何时,高利润率是传统软件公司财报的重要特点,而这也成为了公司的掣肘——看不上低利润率的业务。
但是站在2014年的关口,传统的用户服务方式显然正在面临严峻挑战,这从公司的当家产品——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就能看出端倪。
竞争来自四面八方,包括苹果、思科、脸书、谷歌、IBM以及Slack等公司,以及不知名的各类初创企业通过本地、在线、基于云端的文件编辑软件,蚕食着老大哥的传统霸权地位。
Office增速也是一路下滑,从2011年的17%一路腰斩再腰斩,降至2013年的3%,到2014年增速也不过6%,这样的表现和其他新兴互联网巨头相比称得上寒碜。

2014年,接棒微软CEO职位的 Satya Nadella在内部演讲中提到:低利润率的科技正在深入到各行各业,微软当下需要在一个 “移动为先、云为先”(mobile-first, cloud-first)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显然,拥抱低利润率产品和服务,是实现公司“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愿景的唯一出路。
所以,营业利润率下降了,但是好在收入和营业利润重回两位数增长轨迹。

2、智能云
要说公司当前最具话题性的业务,一定是非“云”莫属。云也被一些业内人士看作是继PC时代、移动时代之后的新浪潮。
而公有云当前大约2/3的市场份额被前五大巨头瓜分:亚马逊,微软,IBM,谷歌,以及阿里巴巴。
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数据,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亚马逊AWS遥遥领先,市场份额高达34%,微软Azure奋起直追,市场份额约14%,IBM及谷歌各占7%左右,阿里巴巴占4%。

换句话说,亚马逊的市场规模比其他四家的总和还要多。
而亚马逊在云业务领域的崛起则主要因为两大因素:
一是上文提到的,传统的IT企业面对云业务的低利润率、高固定资产投资时,实在是下不了口;
二是亚马逊一开始就是在低毛利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过惯了“苦日子”后,在它的眼里,几乎自己业务以外的所有生意都是有利可图的好生意。(《万字重磅 | 深度解剖美股五大花旦:Apple 、Facebook、Google 、Amazon、Netflix》)

不得不说,云业务之于亚马逊简直是天作之合。
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在接受访问时曾不无自豪地说:亚马逊云业务市场第一的成绩是因为难得的成长机遇——以往亚马逊无论推出什么新业务,竞品一般都会在2年后出现,但是在云业务领域,亚马逊在没有对手的环境中狂奔了7年!
一家to C巨头就因为这样的历史机遇期,和惯于站在未来去规划现在的卓越领导力,硬生生也成长为to B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巨头。
好在2014年,告别了在位15年(2000-2014)的Steve Ballmer,微软也迎来了体系内部培养、力主云业务的第三任掌门Satya Nadella。
公司的智能云板块包含公有、私有、以及混合服务器产品及云服务。板块收入主要来自服务器产品和云服务,以及企业服务这两类。
公司服务器产品包含SQL Server、Windows Server、Visual Studio、System Center以及相关的CALs(客户端访问授权许可,Client Access Licenses)等,旨在使IT专业人士、开发者以及他们所使用的系统更高效。
而大名鼎鼎的Azure,则是一系列面向专业人士、开发者、以及企业的云服务,用以在任意平台和设备上部署并管理应用程序。
用户可以通过微软的全球数据中心开展基础运算、社交、存储、移动服务、AI、物联网(“IoT”)、识别服务,以及机器学习等。

Azure的收入主要受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以及平台即服务(“PAAS”)模式普及程度,以及单个用户的服务收费影响。
而企业服务方面,主要包含企业尊荣服务(Premier Support Services)以及咨询服务(Microsoft Consulting Services),旨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以及培训、认证等服务。
Azure还有一项广为称道的混合云工具Azure Stack,是微软公有云平台的延伸,可以将Azure公有云接入用户本地基础构架(私有云),在本地扩展 Azure 服务和功能,使用户得以享受二者之间数据迁移的兼容和一致性。
同时,用户自行选择哪些数据依托公有云运行,哪些敏感数据在私有云运行,什么时候选择“云爆发”,从而发挥公有云和私有云各自优势,不必担心断开云服务自身业务就会停摆,私有云自身面临的需求峰值算力不够,或是因法规要求必须搭建本地数据中心等状况,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和控制性。
虽然混合云或许和全面云化的理念相比有所倒退,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只是过渡方案,但是取信客户从来不是一步到位的事,客户最需要的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案。

从收入来看,智能云板块业务收入增速也呈现出加速态势,2014-18财年CAGR为10%,而2018年同比增速18%。运营利润增速也是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特点,过去5个完整财年CAGR为8%,2018财年增速为26%。
而业务板块的营业利润率相对稳定,最高点出现在2015财年,为42%,到了2018财年,为36%,与生产力与商业流程板块的利润率实现汇合。

似乎智慧云业务的整体增速也不过如此?
那么,和资本市场以及媒体上的火热场面比,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呢?我们来看公司公布的云相关的其他统计口径。
先来看商业云(Commercial Cloud),这块儿业务并不是按照总收入三大块来分类的,而是把涉及到云服务在商业领域应用的收入全部计入,包含Office 365商用版,Azure,Dynamics 365及其他云服务等。
需要注意的是,商业云收入的计算方法是财年末尾1个月(6月)的收入数据*12——这种计算方法有些小心机,有以点代面的嫌疑。
可以看出,商业云收入虽然实现了稳步增长,以2014年为基准,CAGR达到52%,但是增速却是在持续快速下滑,2018年同比增速仅为23%。

在风云君看来,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一统计口径当中,Office 365商用版基数大、贡献多,在快速完成对原有预装版的替代后,增速自然就下来了。
所以,微软商业云收入从来不是所谓白手起家,从Office产品(一次性安装)向服务(持续订阅)的转化过程中,就完成了部分云概念的切换。加上长期服务机构用户的底子在、客户关系在,完全称得上近水楼台、捷足先登。
这带来的问题是商业云初期增长极快,但是后期增速预计并不理想。
那么接下来的增长重任就要看Azure了。

公司各年财报中并没有公布Azure的单独收入,仅有同比增幅。从近年增速来看,Azure仍旧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这也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或者是对微软这样的中年大叔是否迎来第二春的核心判断依据。

(来源:各财年年报)
2019财年一季度,也就是截止2018年9月30日,Azure收入增速降至76%,这似乎对公司而言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延续了过去几个财年的增速下跌趋势。
同一个季度,亚马逊AWS收入增速仍旧高达46%,以相当于Azure 2.4倍的市场占有率继续高速狂奔。加上亚马逊令人惊叹的战略规划能力以及执行力,预计二者的差距近几年内还是较难弥合。
我们还是从云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规模效应来对二者做一对比。
微软表示,自家的云业务规模效应明显:
首先,数据中心带来算力资源,其单位部署成本远低于其他同行。其次,通过协同不同区域、设备以及应用从而提升了数据中心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使用率。最后,部分区域采用长期租赁形式,降低了运营维护成本。那么,如果要谈规模效应,那亚马逊自然更有发言权。我们不妨来看亚马逊AWS的利润率如何。
简单计算可知,亚马逊AWS 2015-17财年(注:与日历年重合)的营业利润率依次分别为19%,25%,25%。

虽然我们之前看到,微软智能云板块的营业利润率在2018财年已经降至36%(假设细分的云服务营业利润率与板块平均水平差异不大),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样的利润率还是高了,怎么能够持续呢?
一来,云服务的权重将继续增大、继而影响板块、公司层面利润率,二来要和亚马逊刚正面,人家成本更低、利润率也低,那服务定价自然要更低,对微软而言,自行降低营业利润率几乎是必然。
好在微软的文化也早已不是关起门来做系统、一门心思闭门造车了。现在的微软远比Steve Ballmer治下的时期要来得包容与开放——只要有利于客户取得成功,微软就会做。
这不,连亚马逊Alexa和微软Cortana两款个人数字助理都能跨平台运行了……
Satya Nadella的自传《Hit Refresh》在2017年10月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五,他反复强调的主题只有一个:同理心(empathy)。
微软也变得姿态颇低、锋芒尽藏。
因为公司或许清楚,云服务并不是一对一的,同一家公司可以选择多家云服务提供商的产品来构建需要的系统。所以越是强调包容开放,“雨露均沾”,那么对于相对后发的微软来说机会就会越多。

3、更多个人计算业务
看到“更多”、“其他”一类的字眼,我们大体会认为这不是公司的核心业务:要么是边缘业务,几乎可以忽略;要么是快速增长的业务,但是还需要雪藏、不便过多对外披露。
但是这两种思路都不适用微软。
实际上,这一板块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最为熟悉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Windows操作系统;2) 硬件设备,主要是Surface系列笔记本、个人电脑周边产品,以及其他智能设备。2016年11月,公司出售了旗下手机业务;3) 游戏业务,含Xbox硬件、软件及服务等;4) Bing搜索及搜索广告业务。可以说都是成熟业务,虽然看上去杂乱无章,但是总体偏重于消费市场,受经济增长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宏观因素影响较大。
最近5个财年,这一板块收入CAGR仅为2%,2018财年同比增8%,呈现回暖态势。
我们分开来看几个产品的收入情况:

总体而言,Windows增长几乎停滞,过去9年CAGR仅为1%,但是如果仅看过去三年,则业绩正在回暖,2018财年同比增长5%,达到195亿美元。
Xbox游戏业务过去9年CAGR为8%,而2018财年则取得了104亿美元收入,同比增14%,表现较好。

而Bing搜索业务广告收入则实现了持续增长,过去9年CAGR达到14%,相当亮眼,过去两年的增速也基本和长期增速持平,2018财年贡献收入70亿美元。
虽然在全球搜索引擎市场向来都只有一种分类方式——谷歌和其他公司,但是由于市场容量大,哪怕这其他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提高1%,那也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来源:Statcounter)
三、财务分析
公司营业收入自2009财年以来实现小幅稳步增长。唯一的例外发生在2016财年,下跌了9%;但是随后又开启了上涨之旅,尤其是2018财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幅高达23%,令市场倍感振奋。
而从毛利率水平来看,公司毛利率出现了持续下滑态势,从2009财年近80%跌至2018财年的65%。
当中,2014及2015财年跌幅较大,依次分别同比下滑5%和4%,这一时间节点也恰逢公司提出“移动至上、云至上”的业务换挡期。
2016及2017财年,公司毛利率继续下跌至62%的低位。
所以,当2018财年毛利率实现3个百分点的涨幅时,市场似乎看到了“止跌回稳”的信号。
但是,风云君并不认同。基于前面的分析,公司云业务初段会和旧有业务重叠,相对应的利润率有保障,但是后程若要虎口夺食,维持高增长,那云业务低利润率的特点将会进一步显现出来。
另外,公司营业利润率也在持续下滑后,自2015财年开始企稳回升,从19%升至2018财年的32%。
当然,如果刨除2015财年 75亿美元的手机业务资产减值和25亿美元的重组开支,那么实际上公司营业利润率的底部也是出现在2016及2017财年,与毛利变动基本一致。

拥抱云并不容易,这背后也意味着原有的轻资产模式将会逐步变重。毕竟庞大的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从公司固定资产(注:含经营性租赁使用权资产)统计来看,公司近些年来固定资产增速明显,从2009财年的75亿美元增长到2018财年的362亿美元,CAGR达到19%。
尤其是最近3个财年,固定资产同比增速依次高达25%、29%、52%,呈加速态势。2018财年,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达到14%,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
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司资本开支的持续攀升,2018财年同比增长43%,达到116亿美元。

最后,我们再来看公司的回报率。
显然,净资产回报率下降趋势明显,从2010财年的44%下滑至2018财年的21%。

由于业务模式的变化,公司净利率呈下降趋势,2010-18财年几乎腰斩。
同样,由于资产变重,资产周转率也大幅下降,从2010财年的76%降至2018财年的44%。
公司只能依靠提高权益乘数来勉强支撑净资产回报率水平。可以看到,公司近几年来权益乘数持续攀升,从最初的1.9倍上涨到了3.2倍。
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2018年年底,经调整(注:扣除递延收入)的资产负债率为55%。
那么,公司的实际回报情况又如何呢?
熟悉这个环节的老铁们猜也猜得出来,这样的公司那回报起股东来往往是不择手段、丧心病狂、人伦失常的,非得让你数钱数到手抽筋、痛不欲生、无颜去见管理层才肯善罢甘休:
粗略统计过去十个财年,股息支付总金额824亿美元,而股票回购耗资1028亿美元,合计1852亿美元。而同期发行股份融资仅为118亿美元。

结尾
虽然论市值,微软坐在科技股头把交椅的位置有个把月了,这背后反映出市场对公司重新聚焦to B业务带来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潜力的认可。
船大难掉头,但是Satya Nadella领导下的微软似乎已经平稳转身,眼下正长风破浪直挂沧海、向着云端坚定前行。
但在风云君看来,微软多少还是靠着“吃老本”才得以让故事脚本的开头有声有色:
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在的产品、团队相对熟悉的服务场景、多年累积的客户关系、品牌口碑、以及自身的研发体量,都决定了公司得以在短期内取得优异成绩。

而后续的战场则强敌环伺,无论是原本服务消费市场的互联网巨头、或是近几年才回过神儿的企业服务领域巨头,都开始加码云服务,展开贴身肉搏。
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风云君认为,虽然还是在自己最熟悉的to B后院,但是微软剩下的路恐怕只会越来越难走——至少业绩增速和利润率都会面临极大下行压力。
至于当前创投市场关注的to B领域能不能诞生、在哪儿诞生、以何种方式诞生一批独角兽、乃至百亿美元市值的新公司,风云君留给各位老铁自行思考。
最后,还是像往常一样,为这样伟大的科技公司送上祝福。
今日市值风云APP独家文章目录
1、《风云研报 | 颠覆人机交互方式,智能音箱出货量爆发式增长》
摘要:巨头激战万物互联时代的核心入口。
以上文章首发并只独家刊登于市值风云APP,欢迎下载阅读并参与互动讨论。
END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
邮箱:mvlegend@163.com / 微信:yangfeng562933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