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投资人力资本,拥抱人工智能:中国未来就业的挑战与应对”报告发布会暨课题研讨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等领导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吕薇,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以及来自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委的领导也出席了发布会。
嘉宾金句纵论人工智能与中国未来
在此次大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人工智能与中国未来就业白皮书》,这也是国内首次发布专注于人工智能对中国未来就业市场影响及应对策略的系统性政策研究报告。
《人工智能与中国未来就业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的兴起恰逢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调整,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窗口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中服务业发展滞后但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就业蓄水池容量较大,而且数量型的人口红利正开始衰退,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冲因为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就业冲击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人工智能与中国未来就业白皮书》也提到,“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红利的同时,需要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一些负面的社会后果。”
下面是部分与会嘉宾对人工智能与中国未来的精彩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
隆国强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好前瞻性研究至关重要,既要研究如何发挥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又要研究如何防范技术带来的风险与不利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
张义珍表示,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带来的挑战,应该把稳就业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以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与人工智能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以此推进经济升级和民生改善,防范失业风险,兜牢民生底线。

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
鲁昕表示,各部门、各领域,尤其是政策制定部门应该具有两个能力,一是前瞻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前瞻性行动的能力,知行合一,才能更好适应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
卢迈表示,我国在儿童早期养育和学前教育方面还有明显短板,职业教育质量也存在缺陷,很难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就业环境。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应对未来挑战,要尽快、要尽早。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
沈南鹏表示,我国已经处在人工智能大变革的前夜,惟有主动拥抱变化,抓住人工智能创造的巨大红利,同时未雨绸缪,应对好人工智能带来的难题和挑战。
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就业市场
来自汇医慧影、微软、IBM、阿里研究院、波士顿咨询、清华大学等多个行业领先企业和机构的课题组,深度参与了《人工智能与中国未来就业白皮书》的报告撰写。
微软课题组认为,“随着技术的创新突破与变革,由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共同驱动的未来社会即将到来。”针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微软课题组认为,在设计人工智能系统时必须遵循“公平、包容、透明、负责、可靠与安全、隐私与保密”这六个道德基本准则。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合理利用,能帮助全世界有效解决区域性挑战和全球性挑战,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更多经济机遇。
IBM 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课题组指出,人工智能技术能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业务价值,企业希望更加快速利用人工智能获得收益,在技术、人员方面面临这严峻的挑战,包括制定公司战略、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调整员工角色和技能,培养人工智能所需要的人才等。
阿里巴巴研究院的专家,以阿里巴巴平台(天猫、淘宝商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商家调研数据、商家焦点访谈方式,就人工智能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应用和就业影响进行了研究。课题组发现:在商家业务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对约180 万个岗位(包括客服岗位、店面设计、数据分析岗位3 类岗位)产生影响;超八成商家已经采用平台提供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了智能工具的电商,其销售额总量、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以及人均销售额均显著大于未使用智能工具的电商;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正向促进超过了负向冲击;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显著提高了电商从业人员的收入。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课题组就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了评估,根据其建立的“BCG 2027 人工智能对金融业就业市场影响模型”测算,到2027 年中国金融业约23%的工作岗位将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其影响方式为岗位的削减或转变为新型工种,其中银行、保险及资本市场的工作岗位削减比例分别为22%、25%及16%。而其余77%的工作岗位将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工作时间减少约27%,相当于效率提升38%。
医疗AI人才是产业发展关键
作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人工智能与中国未来就业白皮书》合作方,汇医慧影承担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服务业影像展望》(以下简称《报告》)的撰写。汇医慧影课题组认为,人工智能将对医疗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为:
第一、AI医疗提升医生效率,解决医疗资源的供需不平衡问题。
中国影像医生存在巨大、不可弥合的需求缺口,一方面影像医生普遍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漏诊误诊率居高不下。并且,优质影像医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未来影像医生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拉大。
而通过AI影像技术,大幅度提升影像医生工作效率,对于缓解我国影像医生短缺局面具有特殊的价值。以汇医慧影AI产品为例, 能将影像医生阅片效率提高40%,准确率普遍超过90%,并且已经在超过700家医院落地实施。
第二、人机共生将成为常态,AI不会让医生失业。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能将原来机械的、重复的工作替代掉,让医生能专注于更有价值得事情。
但是,医生永远是医疗领域的核心,其专业知识和作用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来最棒的诊疗师不是医生,也不是人工智能系统,而是人机协同体,医生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高效的完成医疗工作。以疾病诊断为例,可以先用人工智能系统进行疾病筛查,对于筛查出来有问题的患者再交由医生进行进一步确认,这大大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形成很好的人机协同效果。
此外,汇医慧影课题组重点介绍了高素质人才对于发展医疗AI行业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医疗AI人才现状,并对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给有益的建议。
课题组认为,人工智能医疗影像的发展倚重高端人才,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潜力。但同时,人工智能医疗影像人才出现了全球性短缺的局面,并且呈现出“科学家挑大梁、中间层后继无力”的人才结构。另一方面,影像医生多半只具有单独的医学背景,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极少具备跨学科学习背景,在数据处理、工科经验显得尤为不足,不利于推动医疗AI行业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问题,汇医慧影课题组认为,在专业的医疗影像领域,应用及平台开发者不仅要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更要对医疗影像识别有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医疗的复合背景人才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参考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人才培养经验,课题组认为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加快我国医疗影像AI人才的培养:
第一、医科学校重构知识架构体系,加强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推进学科交叉,构建多学科的生态系统人才的培养。
第二、加强产学研医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创办研究机构,与学校联合建设实验室,共同培养人才。
第三、医疗AI企业,利用自己的产品化经验、工程能力以及市场推广体系,帮助医院或者高校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第四、积极吸引海外相关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共同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后,课题组认为,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意味着就业升级,而就业升级必然会让一些“低端”就业岗位消失,这是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为了降低人工智能对于就业的影像,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通过财税政策做好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通过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劳动力的生存和再就业问题,强化职业教育与再就业培训体系建设。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