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失败产品:Windows Vista

Vista
vista是一款微软推出的电脑操作系统,它可以用于帮助用户更有信心地查看、查找和组织信息以及控制计算体验。
显然,Vista可能是微软产品史上最大的耻辱,并且永远不会被忘记。虽然拥有华丽的界面,但缓慢的性能、多不胜数的Bug以及恼人的UAC弹窗,让Vista恶评如潮。最终,它被贴上“Windows 7测试版”的标签,并成为“最失败科技产品”榜单中的常客。
Vista有以下缺点:
1、SMB2
微软在Vista中对服务器信息块(SMB)协议进行了升级,加入了第二代“SMB2”。SMB主要用于通过网络共享文件、打印机、串口等,必不可少,不过SMB2却可能会给连接非微软系统(Linux、Samba等)的网络带来问题。
2、硬件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无数口水,就像历史上的每一次大型升级。这是一个必然的、无法回避的过程:要享受,就得付出。
3、防毒
虽然Vista集成了大量安全功能,微软要号称Vista无需再装杀毒软件,但事实证明这样显然不够,而绝大多数第三方防毒杀毒软件都还不能很好地兼容Vista,时间也不多了。
4、驱动
虽然Vista自带了近2万个驱动程序,并提供1万多个升级,但在硬件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这远远不够,而且这些驱动大多都是来自微软的,要真正发挥硬件潜力还得依赖第三方厂商的自家驱动,但他们都还没有准备好。
5、兼容性
其实Vista做得不赖,大多数常用程序都没什么问题,只是不少第三方软件还无法完全兼容。另外,微软始终不肯提供不兼容列表。
6、内存
说起系统资源消耗,内存首当其冲。想让Vista跑得欢畅,2GB是必备,4GB再好不过。
7、版本
虽然微软略微减少了Vista的版本,但仍有5个,加上32位版和64位版的区别,还有精简版(N),相互之间的差异让人眼花缭乱。
8、激活
XP引入的“激活”机制在Vista中变本加厉,即使企业部署也要每180天重新激活一次,不过历史证明“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
9、空间
一般性的安装后,Vista能吃掉10GB空间,而根据微软的推荐,系统分区最好有15-20GB。
10、系统备份
结合第九条考虑,对Vista系统进行备份也很棘手。
11、必要性
不像Windows 95或者Windows 2000,Windows Vista似乎没有非用不可的理由,拒绝的倒是能摆出一堆。当然,最后终究还会是Vista的天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
12、学习
Vista与XP的差别并不只是美丽的外表,如何很好地掌握新系统是摆在用户面前的一次大型考试。
13、代价
升级到Vista着实代价不菲,硬件、系统、移植等都是很耗金钱的。
14、硬件厂商支持
虽然说PC厂商对Vista是热情无限,不过一线和二线硬件厂商看起来是不紧不慢,提供Vista兼容系统的步伐并不快。
15、备份功能
Vista本身的备份功能并不完善,比XP的也好不了哪儿去,第三方程序应当还是多数人的选择。
16、会议功能
虽然微软很吹捧协作,比如Office System,但Vista做得并不太好,比如VoIP能力。
17、用户访问控制(UAC)
缺乏智能的保护机制让人感到厌烦,微软的好心好意也是适得其反,运行个计划任务你都得反复确认。
18、繁琐
Vista给与了更多选择,但往往隐藏得过深,不照着教程点上七八十来次鼠标根本找不到在哪儿,而且很多地方都不够人性化,比如多名专家设计多年的关机菜单。
19、安装
Vista的安装改善了很多,但还是不够,对着进度条枯坐半天谁也不愿意。
20、混合硬盘
很有可能带来不小的性能增强,但实际产品还很远,支持程度也不乐观。还有ReadyBoost。
21、5000万行代码
尽管经过了5年、无数次的测试,但超大规模的代码里还隐藏着多少bug和漏洞呢?无论如何努力,一个又一个的补丁必然会继续如影随形。
22、批量激活2.0
VLK没了,KMS来了。新的斗争开始了。
23、缺失的功能
回想当年,微软信誓旦旦给我们做了多少保证,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一个个新功能被砍掉,比如WinFS系统、虚拟文件夹等等。
24、一些协议的失踪
IPX、Gopher、WebDAV、NetDDE、AppleTalk等都不在Vista支持之列。
25、WordPad
WordPad不能再打开.doc文件了。买Office吧。
第二个失败产品:上网本

上网本
2007年,华硕等PC厂商带来了“上网本”的概念,以小巧的机身、出众的便携性著称,设备并不一定搭载Windows系统,也有可能是厂商自定义的Linux系统。不过,很快用户就发现上网本的性能、功能有限,即便是搭载Windows的型号,而由于低端硬件无法流畅使用。最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取代了上网本,PC厂商也无法避免地遭受了移动互联网产品带来的巨大冲击。
上网本有以下缺点:
1,没有光驱
2,性能不行,大游戏玩不了
3,屏幕太小,播放高清电影体验不爽
第三个失败产品:微软Kin手机

kin手机
微软Kin系列手机显然是一个巨大而典型的失败案例,它代表了当时微软公司混乱的结构和决策失误。在2010年,当微软彻底结束Windows Mobile系统之后,发布了Kin系列手机作为承接产品。但奇怪的是,Kin并未使用新的Windows Phone系统,而是基于Silverlight研发的产品,主打社交功能。但显然,一方面Kin分散了用户对Windows Phone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其本身功能十分有限,并不能吸引消费者。最终,在上市两个月内便宣布停产,致使微软亏损2.4亿美元,也成为微软产品史上最短命的硬件设备之一。
Kin手机有以下缺点:
1,整体响应太慢了,性能不行
2,外观不行,不能做礼物送人
3,Kin操作系统定位模糊导致混乱,不知道是Windows Phone 7,还是Windows Phone 7的分支,Kin具有的共享和自动备份等功能似乎并不是Windows Phone 7操作系统的部分功能,会让手机用户感到迷惑
4,智能手机功能不完善,但定价过高,Kin并不属于智能手机,但它却象智能手机一样收取包月服务费。
Kin的目标用户多为收入较低的年轻人,每月70美元服务费对于他们来说有点偏高。
如果微软只提供社群网功能而不硬性规定所有用户都必须购买数据服务,Kin的销售情 况也许会好一些。
5、缺乏配套应用软件和游戏
虽然Kin手机要求用户使用数据服务,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智能手机。Kin手机配备了一款浏览器,可以通过控件访问社群网站。但微软并不允许用户在 Kin上运行应用软件和游戏,因此降低了Kin的功能。也就是说,用户支付了跟智能手机一样的服务费,但却得不到相同水平的优质服务。
消费者们都会进行对比,即使是青少年也不例外。 因此许多消费者根本就不考虑购买Kin手机。
6、缺乏新潮功能
现在手机的竞争非常激烈,Kin是微软做出的大胆尝试。微软在推广Kin手机时着重强调它 的共享图片、视频和访问社群网feed等功能。但是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都具备上述功能,有些智能手机在这几个方面的功能还优于 Kin。例如,Kin手机在刚刚发布时,它的Twitter客户端并不完善。用户不能利用Twitter客户端查看回复,进行搜索或发布图片。同 样,Facebook客户端也只能用来显示或发布状态信息,而不能发布图片。
微软没能让消费者明白Kin手机真正的创新功能是自动化云备份。 Kin手机可以将用户的所有信息,包括图片、视频、短信历史信息和通话历史信息等全部备份到一个免费在线存储区,用户使用任何浏览器均可访问那些信息。 手机报废或丢失后,这项功能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但是消费者从Kin广告中根本看不到相关的介绍。
第四个失败产品:谷歌Nexus Q

Nexus Q
谷歌在2012年I/O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一款名为“Nexus Q”的圆球状流媒体播放器。Nexus Q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电脑,基于Android系统平台,内置了德州仪器的OMAP 4460双核处理器。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功耗仅25W,并且支持NFC、蓝牙以及Wifi网连接。此前,这款颇具神秘感的设备被认作是谷歌“第一款社交流媒体播放器”。谷歌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谷歌甚至将Nexus Q描述成美国制造业的救星,并称其是“完完全全的美国制造”。
目前,在谷歌的官方Nexus页面中已经找不到任何有关Nexus Q的字样,取而代之的则是Nexus 4、Nexus 7和Nexus 10这些新设备的资料。这似乎预示着谷歌有可能放弃这款备受期待的设备,谷歌方面尚未就此发表置评。
事实上,Nexus Q不仅仅是谷歌第一款独立设计制作的硬件设备,同时也是在6月底召开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的重点产品。不过,虽然Nexus Q的外形设计十分出色,但其内置的软件系统却没有做到足够出色,功能华而不实,且相当有限。因为该产品只能播放Google music的音频和Google Play、YouTube上的视频。而且,299美元的售价也将大大影响其在市场的推广范围。
这台售价300美元的流媒体播放器,功能十分有限,不支持第三方视频及音乐应用,只能播放来自谷歌商店中的内容。同时,其性能表现非常糟糕,无线投射功能速度缓慢、视频质量较差,最终无法赢得消费者的亲睐。当然,有了Nexus Q的前车之鉴,今年谷歌发布的Nexus Player显然完善了许多,Android TV系统赋予其更多可用性。
Nexus Q的缺点如下:
1 不能播放其他服务(比如Spotify或Rdio)的音乐。
2 除了来自Google Play商店的视频之外,你不能播放你Android 设备上的其他视频。
3 不能播放Netflix,Hulu、HBO等第三方视频服务的视频。
4 不能播放你自己的音乐文件,除非你将它们上传到谷歌音乐(Google Music)。
第五个失败产品:施乐Alto

Alto
1973年施乐Alto是第一批个人桌面电脑,具有重要意义,对未来的个人电脑产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出了鼠标和图形界面的概念,这在当时都是非常超前的。虽然Alto获得了部分专业机构的亲睐,但实际上并未在个人消费者中普及,昂贵的价格和落后的系统最终导致施乐退出电脑领域。
6,微软Bob

Bob

Bob有点像密室逃离

这只小狗很多人还有印象
Bob是微软在1995年推出的一个用户界面,通过卡通式的场景和UI来帮助初级计算机用户更好地使用Windows系统,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卡通式的用户指南。不过,由于功能过于简单并且需要支付100美元购买,Bob很快就被淘汰了。
Bob包含各种办公应用程序套件,如财务应用,字处理程序等。用户界面非常适合于计算机新手,但是许多人认为提供的助手过于“精明”和“热情”。每一个操作,诸如创建一个新的文本文档,无论用户掌握的多么熟练,你都要遵循向导一步一步的操作,着实没有必要。而一些用户认为助手总是自以为“高人一等”。
卡通助手角色通常与所针对的任务没有关系。这些特点使Bob在PC World Magazine 25个最差产品中位列第七,同时被CNET评价为十年来最差的产品。
7,任天堂N64

N64
N64是任天堂于1996年推出的家用游戏主机,采用了64位架构,领先于当时的索尼PS。但遗憾的是,观念陈旧的任天堂坚持使用昂贵的卡带作为存储介质,无视CD-ROM大趋势,最终致使第三方游戏厂商纷纷转投索尼阵营,任天堂家用主机的没落也就此开始了。
N64失败的地方:
几乎没有RPG,特别是Square和Enix转向PS平台后。Mothet3也流产了...这直接导致RPG粉丝投入PS阵营。感觉SS上的RPG都比N64上的多。而在16位时代,Snes硬是凭着RPG打天下的。
8,苹果Lisa

Lisa
苹果产品史上的失败作品也有很多,Lisa便是其中之一。
Apple Lisa是第一款拥有图形界面及各种先进概念(如抢先多任务处理)的商用个人电脑,这款以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女儿命名的产品被寄予厚望,最初被认为将重塑PC市场。不过,Apple Lisa运行速度缓慢,售价却高达1万美元。后续机型(Lisa 2和Macintosh XL)虽然功能得到改进,价格也出现下降,但Apple Lisa对苹果品牌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1986年,苹果通过折旧的方式允许Lisa和Mac XL用户再掏1500美元换购一台价值4100美元的Mac Plus。
不幸中的万幸是,Lisa的失败让乔布斯开始重新思考苹果当时正在开发的其他PC产品;1984年问世的Macintosh采用与Lisa相同的GUI及先进概念,但价格更为便宜(2000美元),因此颠覆了PC这个产品类别,同时“启发”竞争对手采用相同概念。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