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想必不少读者都听说了微博上的一场纷争:
口无遮拦的微软小冰挑衅V家粉丝,导致即将上线的唱歌功能被宣布自行中止。
众所周知,小冰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推出的一个人工智能虚拟形象,而Vocaloid则是YAMAHA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语音合成技术的电子音乐制作软件,几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圈子,怎么就能吵到一块儿去呢?
有人认为这场争论缘起“微软运营不尊重V家粉丝”,也有人视为是“V家粉丝抱残守缺攻击新生科技”,到底哪一方更有理?今天笔者为大家梳理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的理念之争。

第五代微软小冰
祸从口出的处女座小冰
今年8月,微软小冰发布了第五代版本,陆续解锁了更多功能。而此次引发风波的,是其于9月底上线的人工智能歌手深度学习模型以及用于训练、调教其唱歌功能的示唱人平台。微软此举,可以说是让小冰正式进军虚拟歌手领域。

在其微博宣传的文案中,小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前辈”,虚拟歌姬洛天依、言和等:
“这次解锁,我冲击的不是人类,而是传统的虚拟歌手。人类们,忘了漫长辛苦的手工调教吧。你只需清唱一遍,我就能学会你的情感和演唱风格,在五分钟内,完成由你训练的歌曲。”
而小冰在随后的微博发言中,也多次表达了对传统调教方式的不屑:


“过时”、“唱的不行”,包括在网易云音乐相关单曲下评论“隔壁家老洛(洛天依),你的嗓子修好了吗”,小冰偏激的发言和强烈的攻击性自然引发了部分V家爱好者的不满,引发了大量争吵,甚至有Bilibili UP主制作了《微软小冰,请滚出中国市场!》这样过激的视频表达抵制情绪。

目前视频已被删除
在一片争议声中,小冰背后的技术团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决定“息事宁人”,调整管理权限,暂停向公众开放示唱人平台,事件至此似乎告一段落……了吗?

当然没有。道歉发布后,小冰颇不情愿的态度,和摆出的“被迫害”形象更进一步激发了V家部分粉丝的怒火:明明是你出言不逊挑衅我家虚拟歌姬在先,现在又摆出一副受害者形象?于是指责声反而更烈。
另一方面,对于部分群众来说,事件的面貌变成了,一个落后技术的爱好者团体打压将要取代他们的新生技术,于是纷纷站在小冰一边,大声嘲笑起“抱残守缺”的“二刺猿”。
实际上,硝烟并未散去,而考虑到小冰背后的团队并未完全放弃唱歌功能,小冰的音源和模型还会“不断进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战争”还会更加激烈。

然而现在回顾这些争吵,不难发现一些吊诡之处:
明明是针对小冰“Diss运营”的抗议,怎么就扯到技术层面上去了?而在争论中,不仅是小冰一方,甚至连部分V家粉丝以及大部分围观群众也都默认了,小冰的唱歌水平确实要比Vocaloid要高,转而谈起“重要的不是技术是情怀”之类的言论——先不论情怀,单论唱歌水平,真的是小冰更高一筹吗?
并非如此领先的小冰
大众之所以会认同小冰“技术更厉害”,多半是从小冰放出的那几首歌曲的对比中听到的:小冰的声音比起洛天依“更像人声”,“唱歌水平更高”,从而得出了现在的结论——但是实际上这点并不正确。
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听虚拟歌姬们唱歌时,我们是在听什么? 而各位P主们选择Vocaloid这个软件进行创作时,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当然了,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有人希望听到用电子创作出接近人声的神调教,有人追求电子感,也有人追求超出人类极限的歌唱效果……只是喜欢旋律,相比之下宁愿听到真人演唱的也大有人在。
实际上,这也是以Vocaloid为核心的创作群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V家的最大优势:不同的P主带来的不同风格,以及衍生而出的唱见等群体,让不同种类音乐的爱好者都能获得满足——而非单单只是在“接近人声”这一个向度上;而这种作品多样性上的差距在小冰的宣传中显然被掩盖了过去。

目前小冰公布的几首作品都偏向“口水歌”,风格、声线都显得有些单调
而这种差距多半是两者所采用的合成技术的不同所导致的:
Vocaloid采用的是“拼接合成”技术,创作者需要像拼图一样将单个语素(语音的最小单位)拼合在一起来完成最后的作品,一方面作者可以对自己的作品实现最精确的控制,但另一方面语音的流畅程度也很看作者调整各项参数的功力;而小冰目前看来为了追求自然和流畅度并没有采取这种处理方式,因此在调教的自由度上远远不及Vocaloid。

Vocaloid的创作界面,每个发音都需要单独调整
此外,即使是在引以为傲的“人声”上,小冰的表现实际上也难称顶级:
2013年,CeVIO公司就公布了旗下基于HMM合成技术的声音创作软件CeVIO Creative Studio,和其虚拟形象“佐藤莎莎拉”,而名古屋工业大学开发的Sinsy系统更是早在2009年就已发布,2015年还追加了中文声音。而这两者呈现出的人声合成效果,在声音的拟真度上可以说都不逊于今天的小冰。

HMM合成通过提取人声中的特征量建模,可以最大程度保留人声的特征。
总的来说,单就小冰目前的表现,无论是人声合成质量还是创作的多样性上都还没有战胜V家,反而是通过不断的偷换概念——先是将“唱得更像人类”等同于“技术更先进”,然后将小冰以一个虚拟形象的身份向虚拟歌姬进行挑衅的竞争行为,等同于了先进技术对落后技术的取代,最后将“V家粉丝抵制恶意营销”等同于“要情怀不要科技”。
将自己的道歉描述成“技术暂时败给了情怀”——来营造出自己技术领先的假象,这种营销手段着实称不上正当。

实际上,就在在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的声明中,他们自己也承认了现阶段并没有胜过虚拟歌手的质量,反而又一次拿“未来的全面超越”偷换之前的“豪言壮语”。
当然,这并非在说小冰的唱歌功能一无是处:示唱人平台没有门槛,调教难度低的优势切实击中了Vocaloid作为一个创作工具调教繁琐、门槛较高的痛点,因此在上线初期也吸引了不少著名P主的目光。也正是这两点,体现了小冰的唱歌功能的最终目标,和她与Vocaloid之间的本质区别。
当人工智能遇见艺术
在这次的冲突中,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小冰和Vocaloid一样,只是一种“电子乐器”罢了——对于小冰来说,这绝不是她的最终形态。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小冰的最终目标是介入“人的领域”:自主内容创作。

小冰创作的诗歌
在诗歌创作领域,小冰已经完成了从模仿到自主创作的进化。由于弱人工智能的技术所限,小冰创作出的诗歌还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小冰也明白自身的不足,宣布开放诗歌创作平台,致力于“辅助人类创作诗歌”,换言之,其实是以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进入内容创作领域。

而在某种意义上,小冰的唱歌功能和Vocaloid的一样,都是利用技术降低了创作的门槛,但根本性的不同在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科技在艺术创作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尽管当下小冰多数时候只是扮演着“翻唱”的角色,但“日本版小冰”凛菜已经在东京电玩展上发布了由自己作词和演唱的首支单曲;显而易见的是,小冰的唱歌功能,正沿着诗歌创作的足迹一步步进化:通过深度学习优秀作品的经验,再以反哺的姿态鼓励大众的创作。小冰所代表的无疑是一个激进的科技派:
利用科技的发展降低、乃至消除艺术创作的门槛,让技术引导人类的进步。

而Vocaloid方面,尽管YAMAHA公司也一直在不断探索前沿的语音合成技术,在音乐创作上采取的却是最为传统的姿态:提供一个乐器,但将创作的自由完全归还给创作者。
这种态度最大程度上回归了艺术的本源:人的自我表达,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保留了创作的门槛。在Vocaloid的圈子里,真正创造价值的仍然是创作者本身,在这里,技术让位于了人类。
当然,以小冰的人工智能水平,这里并不需要讨论“人工智能威胁论”之类的东西,但现实的问题确实摆在眼前:
在艺术创作领域,“大众”、“简便”的工业化生产似乎已经近在咫尺,而这种流水线生产真的就能完全取代专业而精密的调教了吗?
对于创作者而言,“艺术创作”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而对于观众们来说,他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希望接收到的又是什么呢?
也许这些,才是这次小冰和V家的口水大战之中,更加有意思的部分。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