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通为大众所熟知的身份是芯片商,但同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大公司一样,在主营业务之外也开设了创投部门用于外部投资,成为创投大潮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被统称为企业创投(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除了靠买进卖出赚取回报之外,更需要兼顾所投企业在何种程度对母体业务有所帮助。
高通创投已经创办17年,投资140多家公司,在全球有20多位投资经理。在中国,小米科技、易到用车、中科创达、触宝、云知声背后都有高通创投的身影。

最快一个项目只花了27天
梳理高通所投资的项目可以发现,它的投资阶段跨度很大,除了早期项目之外,也会参与一些中后期的项目投资,有些项目看上去与主营业务关联性并不强,如易到用车、活动行等。
“高通创投不是看阶段而是看领域,从2008年到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整个环节都有投资,从硬件到软件包含教育、移动广告、专车、输入法等。”在第一财经独家专访中,高通全球副总裁、高通创投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沈劲向记者解释道。
这与高通创投的定位密切相关。“除了完成财务指标外,更需要完成高通的战略意义和产品意义。”沈劲进一步解释。
第一要和高通技术产品直接相关,形成相互支撑、共同成长互动关系。第二作为“探针”触及高通还未涉及的行业,在不同行业拿到最新发展情况,提供给母公司芯片、无线终端之外的其他行业发展机会。第三为产业链投资,例如高通在不遗余力推动5G发展,促进5G产业链发展的投资机会也会关注,可以投与母公司完全无关的产业。
在创投界,速度是投资的关键竞争要素,公司创投相对复杂的架构和人员构成往往会拖慢投资节奏。
“通常VC会认为公司风投的审批流程会比较长,他们通常是三个人,而我们有很多层的领导,经过几年的优化,高通的决策流程也快了很多。”沈劲表示。
在投资决策流程上,第一层投资经理会筛选项目,评估之后会放进公司流程进行二道筛选,以色列或美国投资过类似公司的国际投资人会参与组成一个审核组,一起讨论该项目,随后进入上会阶段,由团队投票决定项目是否通过,金额较大、参与人数较多的项目最终还会汇报至高通CFO和负责战略和风投的执行副总裁。“最快的一个项目从第一次见创业团队到做出决策只花了27天。”沈劲透露。
更明显的优势在于对产业链上下游的熟悉。在沈劲看来,很多VC看到的是结果,但不知道技术的演进过程和流程,技术走到哪一阶段。以VR为例,戴上会有纱窗效果,背后是什么原因导致,哪些公司精于做算法,哪些公司精于做光学,哪些技术还很难攻克,技术发展到哪一阶段,高通会有基本的判断。

处于低谷期的无人机和VR
自2015年开始,高通的投资重点也已经从移动互联网转向前沿科技,其中包括人工智能、XR(包括AR、VR、MR)、机器人/无人机和万物互联。高通对投资趋势的探索,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科技圈近些年的跌宕起伏、风口切换。
“万物互联或物联网已经走出发展低谷,进入理性的爬坡的发展阶段,无人机领域市场需求还有些不理性,AR/VR的很多技术门槛还没有攻克,需要再次出发。人工智能处于顶峰期。”这是沈劲对前沿科技几大领域的基本判断。
这种趋势从其连续九年和红杉资本组织的创业大赛报名情况也可见一斑。今年共有225家初创公司报名参赛,其中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参赛公司加起来超过50%,而去年非常火爆的AR/VR、机器人和无人机领域在今年有所降温,占比约为14%。
自2014年大疆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科技公司Top 10之后,陆续诞生了几十家无人机行业创业公司,也引发投资热潮,高通投资了零度智控、零零无限、3DR等公司。
沈劲坦诚在无人机发展方面,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现在来看这个市场的需求还有些不理性,尤其是消费型自拍无人机用户体验还没有办法在一分钟内搞定,技术上还没有成熟,可能五年后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在无人机投资风向上,高通也在做出调整,此前投资的美国无人机公司3DR已经转型做行业应用,用于测绘、拍摄建筑物等。在印度投资了可用于军事的工业级无人机,在美国投资了无人机飞行管理公司。“行业应用和发烧友层面依旧是投资关注的焦点。”
VR/AR同样是一个处于低谷期的投资领域,包括HTC Vive、PSVR在内的高端VR头显也开始降价,在消费应用上VR/AR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就好比我们匆匆出门跑步,结果发现鞋子和衣服都没穿对,水也没有带,所以需要我们再回家,做好准备了再出发。”沈劲借此形容VR/AR产业,在其看来很多VR内容商不想把好的IP做成VR,主要顾虑在于VR体验不好,很多技术门槛还没有攻克。
例如AR/VR的头盔很重、发热严重,立体环绕音的打造、像素点的提升等。与高通推广5G一脉相承,沈劲认为5G数据传输速度和低延时的优势会为移动VR/AR提供技术突破,届时AR/VR才有望成为“第二计算平台”,在此之前“创业公司不要冲到外面狂奔,努力坐下来攻克问题。”
对于当下大热的人工智能,高通更关注于终端侧的人工智能,而非云端。在其看来要想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必须要在设备端,首先如果需要小面积使用的低功耗的运算平台,必须将人工智能技术运行在终端侧。第二,需要实时响应的应用场景,例如无人便利店摄像头需要自适应能力,不能绕道云端进行,必须放在终端侧实现。
基于这样的判断,沈劲认为智能手机将成为人工智能最大的平台,借助智能手机实现更好的电池管理、拍摄、记账、个人助理等。同时智能手机的规模效应还将辐射到其它行业,包括需要使用芯片和硬件的各个行业,例如智慧城市、汽车、医疗卫生、网络、可穿戴设备、工业物联网、智能家居等等。“人工智能通用平台投资的机会已经很少了,需要非常谨慎,但在专业领域例如农业、教育投资机会仍然存在。”沈劲说道。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