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学匠人”系列文章又和大家见面啦!揭秘“入伙”研究院的最佳途径,讲述研究院里典型与非典型的研究员成长故事,希望可以给大家的职业选择带来一些启迪。
今天我们邀请到拥有独特研究哲学的研究员陈亮,和大家分享他“偏执”的科研情结,讲述他“入伙”微软亚洲研究院五年来的感受。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陈亮
在今年5月举行的微软年度开发者大会Build 2017上,微软发布了全球首款分布式多模型数据库服务Azure Cosmos DB,这一全新开发的数据库服务能够支持全球规模的云服务与数据密集型应用——从物联网到人工智能到移动计算——它能提供惊人的高性能、容错能力以及对各种数据类型的广泛支持。Azure Cosmos DB是全球第一个提供分布式图数据库的服务,其中负责处理图的数据库核心,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陈亮。
陈亮2012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再有几个月他就将迎来入职五周年的纪念。五年不算长,也许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只能算浅尝滋味,但这1825天的拼搏奋斗,骤然想起也还是令人感喟丛生。陈亮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五年,现在依然觉得它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研究机构“。因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为研究员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可以自由实现梦想的环境。
研究哲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
从陈亮的履历看,他可算作是“典型”研究员——本科、硕士都在清华大学,随后去了美国,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读完博士之后,飞回大洋彼岸,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
因为喜欢研究这件事,陈亮很早便立志,未来要将科研作为毕生的事业。博士毕业后,他面临很多选择,但没有过多的考虑,他便离开了美国。一是作为北京人的他“恋家“,二是觉得中美之间的学术差距在不断缩小,尤其是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团队合作、研究机制、学术课题都与美国几无二致。
而微软亚洲研究院更吸引陈亮的,还有它为研究与应用的平衡所提供的环境,即便是在微软的全球几大研究院中,这一点都属于非常特别的存在。早在读博士期间,陈亮便观察到,很多学术机构的研究都与实际应用有些脱节,更偏重于理论;而在企业的研究部门,虽然拥有更多的业界资源,却经常受企业自身平台和短期利益所限。微软亚洲研究院却把这两条道路联通到了一起,将看似对立的两点有机结合,相互促成、转化统一。
说到研究的哲学,陈亮表示:不想仅仅只做研究,同时希望可以做出产品原型,并真正能够使用起来。以往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经常是等着工业界的慧眼去挖掘、使用;相比于此,陈亮更愿意自己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在某个地方派上用场。
从“乖学生”到独立思考的研究员
陈亮经常跟他的实习生们说,要避免盲目地跟随,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从事科研这些年,陈亮发现不少人都喜欢追随业界大牛的脚步,跟着他们的方向和路线行进。然而往往那些厉害的研究成果都是研究人员独立思索出来的。当然,陈亮并不是鼓励研究员和学生们要推翻各种“大多数”定论,去跟所有人吵一架,而是希望大家都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主流意见牵着走。
在美国读博士的经历,一直让陈亮印象深刻。刚开始读博时,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乖学生”,老师布置什么就做什么,老师想研究什么就跟随什么,一副典型的中国好学生模样。但后来他发现老师对自己并不是很满意,并逐渐意识到,老师希望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去主导和推动研究项目,所做的所有事情要对自己负责。
从那时开始,陈亮的独立思考能力大为提升。事实上,就独立思考这件事来说,环境的支持也异常重要,在一个绝对服从权威的地方,很难培养和坚持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反,只有在相对宽松的环境,既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去寻找资源支撑自己,才更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此外,陈亮还分享了他总结的两个“力学转化公式”:从“创新力”到“影响力”以及从“理解力”到“创造力”。
从“创新力”到“影响力”
本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研究哲学,以及坚持独立思考的研究风格,陈亮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低调地埋头做研究,一做就是三年。眼看着周围有同事开始发论文、出成果,他并不着急,而是随着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往前走。
陈亮想做的是一个可以处理图的数据库。传统数据库是表格形式,无法处理图中的点、线、面等元素,虽然业界也有一些团队做出了可以处理图的数据库,但基本都是重新写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数据库的软件。而陈亮却想,为什么必须要重写一个数据库?为什么不能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新,去实现这最关键一点的突破和飞跃?
陈亮先是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去思索其中的差距,思考可以用什么方式去弥补,并搭建了模型,验证了自己想法的可行性。之后,他找到一个已经相对成型的产品——Azure Document DB,这样就不必为了搭建一个完整的产品而必须去做那98%大家都已经做得相当好的工作,只需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对图的处理上即可。第一年,有一个实习生帮他一起做,第二年有两个实习生,第三年有三个实习生。
在这个过程中,微软亚洲研究院每年一度的TAB(Technology Advisory Board)内部会议上,陈亮有幸获得了两位图灵奖获得者的点评。他们对陈亮的这个项目未置可否,因为对于大师而言,这算不上是一个“Big Idea”。但是陈亮自己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方向,他就这么没有任何波澜地坚持了三四年。
就在今年5月,陈亮的研究成果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它成为全球首款分布式多模型数据库服务Azure Cosmos DB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全球第一个Graph Database as a Service(图数据库即服务)。
通过这个项目,陈亮想说,未必所有创新都是颠覆式的创新,对已有系统的改进也是创新,它们都是“创新力”的体现。研究人员要做的就是基于自己的积累和理解去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坚持到底。其实,一些小的创新也可以像蝴蝶效应一般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从“理解力”到“创造力”
介于研究界和工业界之间的陈亮,既懂得研究所需要的独立思考,也逐渐了解到做产品、做工程更需要团队的协作与沟通。在与微软总部Azure云产品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他发现无论是多么资深的产品人,都非常的谦逊和专业,每个人不仅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也很了解别人的工作重心,合作起来顺畅且高效。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亮也感觉大有收获,例如他比从前更善于倾听,遇到跟自己相左的看法时不是第一时间去反驳,而是耐心记下来,站在别人的视角去看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有时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并加深了产品部门同事对研究的理解。
与产品部门的深入合作,也让陈亮可以更加敏锐地把握产品及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看得更高、更远的大局观,虽然这样的优势要在10年、20年甚至30年之后才能显现,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陈亮说,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已逐渐成为日常,这样的沟通和做事习惯无疑会让自己受益无穷。
一个团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理解力”是基础,不同的人可以贡献出不同的观点,同时每个人又都会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就有了碰撞,而在碰撞的过程中,“理解力”就转化成了“创造力”。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则将所有人独立思考的想法融合到一起,解决方案不知不觉就会浮现出来。
陈亮觉得“能够做研究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而对于跟他一样想要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年轻人,陈亮分享了他的几点建议:
保持质疑权威的习惯,坚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与他人协作时善于倾听,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帮助他人成功;
做研究是一种特权,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中有相当多的自由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如果可以加入研究院,一定要珍惜和感恩这个机会。
下期预告:
下期“科学匠人”故事,多才多艺的研究员刘潏将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她“入伙”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别样经历。敬请期待!
你也许还想看:
感知智能如火如荼,它到底已经发展到了怎样的水平?是否已经接近或超过人类?机器在感知世界之后,将如何同世界进行交互?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人工智能前沿讲习班(AIDL)即将开课,北航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王蕴红教授、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梅涛等众多领域大咖带你快速了解智能感知与交互,近距离感受学术和产业前沿的思想碰撞!点击上方图片或此链接CAAI讲习班 | AI大牛带你飞!《智能感知与交互》开讲啦查看详情。
,共建交流平台。来稿请寄:msraai@microsoft.com。
微软小冰进驻微软研究院微信啦!快去主页和她聊聊天吧。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