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6 日,小米迎来了自己10周岁的生日,雷军在微博上说“过去10年无数记忆留在我心中,仿佛就在昨天。”
2010年4月6日,在北京中关村保福寺桥银谷大厦的807室,14人的团队一同喝下一锅小米粥,小米公司正式开张。

10年来,小米历经风风雨雨,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就一同回顾一下小米的成长路径。
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很多人对于那场发布会记忆犹新,科技圈鼻祖级评论员Walt Mossberg回忆说:
“我当时就在现场,身边的人发出一波又一波的尖叫,我也兴奋异常,但还是没有预料到它今后能如此深远地改变世界。”

硅谷著名投资人Peter tial说,iPhone发布时自己正在高速上,“我听到一半时不得不把车子停下来,以便全身心地知道苹果到底创造了什么东西。”
虽然初代iPhone足够惊艳,但唱衰者不在少数,事实也证明,499美元的高售价让这台手机在前两年的时间中,仅在市场上打出一些水花。
iPhone的销量不佳,让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厂商松了一口气,继续高枕无忧起来,牢牢占据着中国手机的市场份额。
还在魅族做MP3和MP4的黄章,也是被iPhone惊醒的一员。
当时市面上的手机已经逐渐拥有了音乐播放的功能,魅族的MP3独立播放器虽然有不错的流水和行业口碑,但白永祥和黄章两名创始人已经感受到了行业的拐点。

2006年低,魅族在公司年会上表示公司要转行做手机,魅族几十名员工都鸦雀无声。黄章本人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市面上的手机品牌林立,高端市场有诺基亚、索尼、摩托、HTC,低端的也有飞科、小灵通等一票国产品牌。
但iPhone的发布给黄章点亮了一条新的出路:智能大屏手机,于是他决定将iPhone的设计理念copy进国内的。
毫无经验的黄章开始从头摸索,研究了2年多,做出了一款和iPhone像极了的魅族M8。这款手机在市场上的表现波澜不惊,但却吸引了雷军的注意力。

作为一个魅族的粉丝,雷军跑去认识了黄章,两人一拍即合,随后雷军经常出入魅族的总部,和黄章讨论手机设计的细节。
黄章虽然希望雷军的加入,但不想给他股份,于是雷军一边刺探魅族手机的消息,一边秘密筹划小米公司的成立事宜,雷军对新招入的同事表示:
2008年9月,谷歌正式发布了Android 1.0系统,这也是Android系统最早的版本。它打破了苹果iOS的封闭性,以开放的姿态去拥抱智能手机市场。而当时Android在国内几乎没有适配的机型,其它手机的系统都是一年一更新。
小米便借助这个机会,基于Android打造了自己的MIUI,在论坛上发布一些测试版本,收获了一批极客的追捧,这些极客去刷自己的手机,安装MIUI的系统,在论坛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小米则积极地进行改进。

当MIUI小有名气时,引起了黄章的注意,当他得知MIUI是雷军一手主导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受到了背叛。因为黄章曾和雷军就魅族手机的交互系统做过多次探讨,MIUI身上也有很多魅族的影子。
黄章和雷军决裂,但止不住后者的脚步。雷军自己是从金山出来的,做软件有一套,却没有做硬件的经验,当时中国最牛的硬件工程师,都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手里。
雷军随后挖来了摩托罗拉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Google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林斌、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Google 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一个7人团队,组建了小米公司。
2011年3月,谷歌正式退出中国,同时意味着安卓系统在中国话语权的丧失,同年8月,小米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手机,搭载了自己改装的MIUI系统,给后续的手机厂商指了明路。

在硬件上,这台手机的主要规格丝毫不输三星和HTC的高价机型,雷军把价格放到了最后环节,当价格打在大屏幕上时,台下发出了一阵阵的惊呼:1999元!
这大概是同期旗舰手机价格的一半。“发烧”的配置和不可思议的低价格,让整个业界为之震惊。

其实,当时小米的产能很低,在供应链上也没有话语权,但它突破性地使用了纯线上销售的模式,只卖“互联网手机”,这样一来就节省了大笔的广告成本和渠道成本。
此外,小米还突发奇想地搞出了“饥饿营销”,明明是生产不出足够量的手机,却通过营销,制造出一种一机难求的假象,让小米手机成了现象级的追捧对象。
以往手机厂商都会跟供应商定一个固定的订购量,但购买小米手机需要提前预约订购,小米没有固定的订单,根据预约额临时(每周)跟厂商协调产量。这样一来,小米就能减少库存,提供运转率,进一步缩减了成本。
软件迭代、贴成本售价、纯线上销售渠道、线下营销…这种依托于互联网的经营模式让小米很快成功,并让小米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到2012年底,小米全年出货量已达719万台, 2013年销量达到1870万台,2014年卖出了6000多万台手机,一举超越华为、联想和 LG,成为三星和苹果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雷军说:“(小米的模式)传统手机厂商看不懂,看懂了学不会,学会了跟不上。”
但雷军的话并没有成为现实,在小米快速成长的同时,同行们迅速学到了小米的优势。此后,在2015年-2016年,小米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波。
2014年,iPhone 6发布,苹果终于不再执着于乔布斯所谓“4寸的最佳尺寸”,正式迎合市场,推出了大屏手机。借助于大屏手机的潮流,那一年全球手机销量的增长率近 30%,此后,全球手机销量的增速就连年下滑,市场逐渐饱和。
雷军预计小米在2015年将会卖出1亿部手机,可最后,小米完成的销量是7000万部。2016年更惨,销量不增反减,全年的销售量仅为5541万台。
市场萎缩是一方面,但小米失去的是互联网不那么发达的中国3、4线城市布局。在那里,线下手机卖场是人们购买手机的主要渠道,其中有一部分人并不关注小米提倡的性价比,另一部分人对线上信息不敏感,只会选择通过眼睛看,用手摸,和被销售员导购忽悠来决策买哪部手机。
华为和OV就做了大量线下的布局,给零售商和渠道商去分成,请代言人为手机拍广告。三家公司在2年间相继超越小米,通过线下经营打通了2亿的消费者。

剧了解,当时OV在网上电商平台的出货量占比约5%, 95%的手机都是线下销售的。而80%出货量都在线上的小米,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局限。
另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小米并没有建立起供应链的话语权,2015年小米5和Note系列的难产,与三星屏幕供应商的决裂,都让小米吃到了苦头。
此后,雷军亲自管理起供应链的业务,小米开始试探高端市场,第一次突破2000元的定价,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拼命开发苏宁、国美等线下渠道,建立线下实体店,招明星代言人,全国的地铁和公交站也出现了小米的大幅广告。
在一系列调整后,小米在2017年重新回到第5的位置,年度增长率达到58%。这也是唯一一家主流手机厂商,能在销量下滑后扳回来的。
从财报上来看,小米的2019年依旧亮眼,全年总收入2058亿元,同比增长17%,经调整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增长34%。
这样的增长速度相比2018年漂亮了不少。在收入中,绝大多数仍然来自小米手机。而小米IoT产品的收入也达到了621亿元,同比增长41%。
小米的转型已经有了些眉目:手机收入占比不断下降,IoT收入占比不断提升,而手机也开始向高端迈进,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但疫情可能会让小米近年来的趋势戛然而止。
除了手机之外,小米还有新业务,2016年小米新提出了“米家”的品牌,将手机、路由器、电视和平板之外的所有产品都纳入旗下下。小米想通过一系列智能硬件的打造和开发,组建一套家庭物联网的解决方案。
而且小米很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生态企业布局的措施,小米投资并控股其它硬件公司,让它们去生产诸如电饭煲、扫地机器人、电风扇等智能硬件产品,而这些产品又由小米把控设计和品控,并由小米手机和MIUI来进行控制。

此外,小米还推出了“有品”,打造了一个电商平台,里面贩卖的东西从零食,到衣服、餐具应有尽有,按照雷军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新的无印良品。
的确,小米此前承诺硬件利润成本不会超过5%,这看上去是小米让利用户的姿态,其实也是整个行业的窘境,常年的硬件补贴,让手机厂商能难获得苹果那样的利润空间。
互联网服务(比如游戏、APP购买、会员服务)更容易挣钱,也是小米想去提高自身估值,标榜互联网属性的初衷,但小米去年卖掉9140万部手机,互联网收入占比只有8.6%。
苹果的互联网收入构成都有15%,没人觉得苹果是互联网公司。
放在现在来看,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小米最大的增长点。IoT的硬件销售数还在增加,但根据统计,消费群体更多的是已经拥有智能硬件的家庭,新用户的注入很少,这让智能家居是否是刚需的质疑声层出不穷。
2019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为198亿元,同比增长24.4%。这部分业务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广告、有品商城、小米金融等收入的占比也越来越大。
10年后,再也没有人说小米是抄袭的山寨机,它也成了国内唯一依靠手机主业成功上市的公司。10年后,手机的红利期已尽,小米也在海外扩张、高端路线、IoT+互联网服务的转型,它还有多大的可能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去重新定义自己,只有在下一个10年中找到答案。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