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丨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丨作者:王中美
2002年,美国硅谷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在线会议公司网迅(Webex),以绝对的市场份额,迫使微软不得不放弃与之竞争的NetMeeting业务,盖茨无奈地说:“敏,我打不过你。”
盖茨口中的“敏”是网迅创始人朱敏。彼时,他在中国籍籍无名。直到数年后,思科以32亿美元收购网迅时,朱敏的名字和他那段硅谷传奇才浮出水面。
【1】闯进美国
硅谷是人类IT前沿的代名词,这里汇集了全球顶尖科技精英和大量资本,在10000多家IT企业中,诞生了英特尔、谷歌、惠普、苹果、思科、Facebook等知名公司。

上世纪90年代初,已有数十年历史的硅谷,还不曾出现由华人创立的出名公司,直到朱敏的出现。
1984年,已经36岁的朱敏,提着行李包踏进硅谷技术和创意的主源头斯坦福大学,攻读工程经济学。
这一年,该校一对教师夫妇创立思科公司,其设计的路由器将人类送进了电脑互联时代。他们不会想到,这个来自中国的“老学生”,日后会跟思科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较周围风华正茂的美国同学,以及邻近的少年得志的硅谷精英,已为人父的朱敏出现在这块热土的时机晚了不少,错过了人生最富有创造力的黄金期。
但朱敏倒是很知足,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他的人生是从31岁开始的。
朱敏是“老三界”,高中没毕业就下乡锻炼,一干就是8年,期间组建了四口之家,一度做好了当一辈子农民的准备。
春种秋收时,朱敏每天要从凌晨2点工作到晚上8点,这样频繁而机械的劳作并没有掩盖他过人的智慧。从早期主动承包生产大队“修车”工作到做起建筑工人,朱敏逐渐摆脱排外而保守的农村,甚至自己盖了一栋房子。
31岁这年,全国恢复高考,朱敏未死的读书念头又被点燃,他边务工边学习,考上了浙江大学拖拉机机械制造系。

毕业后朱敏“进城”工作了几年,但他发现自己还是对学习更感兴趣,于是,1982年,他又考入浙大管理系读硕士,期间狂背了20000多个英文单词。
36岁这年,朱敏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留学资格,幸运地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生。
虽然学业更进一步,但赚钱养家的重担一直压着朱敏。为了能早点出去谋生,他在美国的第一年就读完了两年的课程,拿到硕士学位,是同批留学生中最拼的一个。
值得一提的是,他14岁的儿子在当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少年班,并在次年考入斯坦福大学,父子俩差点成了同学。
硕士证到手后,朱敏一边自读博士课程,一边伺机寻找可能出现的商机。不同于象牙塔中的同学们,对于朱敏的年龄而言,赚钱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重任。
【2】撞南墙
最初,朱敏找了一份公寓管理员的工作,负责公寓的出租,不久后,他又看到了一个“配得上”自己研究生身份的机会。
在学校教室的走廊里,他看到一则IBM聘请高级电脑工程师的消息。IBM的名头人人皆知,朱敏一直梦想着去那里工作,但问题在于他对电脑一窍不通,摸都没摸过。
迫于经济压力,朱敏冒险参加了应聘,结果居然成功了。IBM接受朱敏的原因是他的硕士成绩单上全是A和A+,至于电脑基础知识——在斯坦福,没有人不懂电脑。
然而朱敏偏偏是不懂的那一个。幸运的是,他的儿子在大学里学习的是电脑专业,在这个“老师”的帮助下,朱敏夜以继日,强迫自己从了解到熟知计算机学问。

白天碰到不明白的地方,朱敏不敢问别人,生怕“露馅”,一回家则赶紧找儿子补课。边干边学间,他顺利参与并完成了IBM的课题。这段经历不仅为他后期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也为其职场打开了更宽广的通路。
不久后,一家名为AFK、专门做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的公司找上门来,希望朱敏帮忙解决一个技术问题。

在业内,AFK是一家小公司,朱敏与之合作后,项目发展飞快,但没多久,AFK便被业内的垄断巨头收购,朱敏的“生活费”也断了来源。
丢了工作,朱敏却灵光一闪,他发现在硅谷,同行间的并购是一件非常频繁的事情。垄断企业里,不断有优质员工跳出来自创公司,推出价格更便宜的相似产品。而其中的大多数公司都有同样的归宿——被大公司收购。
急需赚钱的朱敏眼前一亮:“我也做一个公司卖给它,不是很好吗?”
经历IBM和AFK洗礼的朱敏,在技术和经验上有了一些优势,结合自己的长项,他将创业目标锁定在ERP相关软件的开发上,为此征求了20多家IT公司的意见,大家都表示对其构想的产品很感兴趣。
不过,市场需求并没有为朱敏铺就创业坦途,最大的问题是缺钱。

彼时,华人和印度技术人员在硅谷已经崭露头角,硅谷一度被称为“IC Valley”(I指Indian,C指Chinese)。但受语言文化背景、人脉资源、不擅表达推广等因素影响,华人被普遍认为只适合做研发,不适合当“老板”。当时的硅谷,也确实没有华人创业大获成功的先例。因此,手握重金的美国投资人不愿意将赌注押在中国人身上。
出于这样的偏见,朱敏在“找钱”的路上处处碰壁,往往等半天,都见不了投资人一面。由于缺乏启动资金,他的创业构想胎死腹中。
不过,由乡间地头一路闯到硅谷的朱敏,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
【3】步步紧跟的巨头们
1991年,在惠普的一次技术展会上,一个新概念——会议演示沟通系统(在线会议系统的萌芽),引起朱敏的注意,他从中嗅到商机并迅速启动研发。
由于当时互联网尚未普及,朱敏因需而变,设计出一套利用电话线传输的简单系统,称之为“多点式资料协同处理软件”,它可以让两台电脑同时处理同一个文件,提高办公效率。
带着新产品,朱敏找到了在AFK公司时结识的一个新加坡朋友,对方是惠普驻远东地区前高管。朱敏有技术和产品,这位朋友有资本和人脉,双方一拍即合,以2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共同创办了Future labs(未来实验室)公司,不久后,他们又融到了100万美元。
创业踏出第一步,两人憧憬美好未来,迎来的却是当头一棒。
一次行业展会上,朱敏发现IBM正声势浩大地推销类似产品。与巨头不谋而合印证了朱敏的眼光,更意味着他随时都可能被挤出局。此后的每一天,朱敏和同伴都忍受着兵临城下般的焦虑,做好随时死掉的准备。

挣扎了一段时间后,噩耗再次传来,IBM并非“同行”的唯一巨头:英特尔宣布将投入1亿美元发展同类产品。
朱敏和伙伴傻了:“我们100万美元,他们1个亿,这怎么竞争?”
合伙人想出个玩命抵抗的“绝招”,在亚洲市场,这一招他曾屡试不爽:将融来的100万美元全部打广告,靠广告来带动销售,他认为只要有了营收,Future labs很快就能成为估值10亿级别的公司。
但事与愿违,亚太IT市场的套路并不适用于美国。为了打广告,100万美元融资很快烧光,新增的客户却寥寥无几。
靠偶尔几万美元的零星融资和入不敷出的营收,Future labs艰难苦撑。
公司缓慢前行之际,互联网整体却迎来了飞速发展。
1996年,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办公系统和软件的市场也与日俱增,大环境的改变为Future labs带来了转机。

是年,软件公司Quarterdeck重注会议与沟通系统,为了迎头赶上,他们不断筛选并购对象,最终选定了技术出众的Future labs,出资1300万美元将其收购。
赚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没日没夜忙碌数年的朱敏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日后他与Future labs还有重逢的一天,并成就了他的事业巅峰。
【4】创办网迅
按收购条款,朱敏在Quarterdeck公司有为期一年的工作锁定期。虽然成了百万富翁,但朱敏的“野心”不止于此,在新的资本起点上,他计划做一家更大的公司。
经营Future labs期间,朱敏曾与妻子回国推广公司产品,期间他们结识了一大批国内高校的技术人才。在朱敏看来,这些学子并不缺乏相关知识与积累,缺的是施展抱负的空间。
1996年,他将其中的30人陆续接到美国,以此为班底成立网迅公司(Webex),早期的业务主要是承接各大公司的外包项目。

出售Future labs时,朱敏的股份在融资中不断稀释,到手的钱并不多。这些钱或许能保证生活,但用于新事业却远远不够。为了网迅的长远发展,朱敏决定寻找新的合伙人,他需要一个富有战略眼光和营销经验的互补型伙伴。
此时,另一颗躁动的心也正四处搜寻目标,此人便是Quarterdeck公司的印度裔高管苏布拉•埃亚。他比朱敏小9岁,曾在苹果任职,除了战绩卓越的营销史外,还拥有过人的谈判能力。

工作中的一次偶遇,朱敏和苏布拉•埃亚一见如故,两人只谈了3分钟,苏布拉就兴奋得大叫:“哎呀,就是你这个家伙!”
朱敏不仅拥有技术,还有不断求变的创新意识和洞察市场需求的眼光,这正是苏布拉苦苦寻觅的关键因素,两人在创业方向上一拍即合,苏布拉随即加入网迅。
两人正为新产品磨刀霍霍时,一个消息传来:微软Windows系统推出免费的在线沟通软件——NetMeeting,该软件可以实现内部在线会议功能。收购Future labs的Quarterdeck很快被微软击溃。

朱敏和苏布拉随即决定,以200多万美元回购Future labs的知识产权,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新一代产品。
立足Future labs,意味着网迅将与微软展开正面对抗。类似的产品,巨头免费,初生的小公司却延续收费模式,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自寻死路。
经过两年的探索、尝试和纠结,朱敏最终决定,避开与微软的针锋相对,将重点转移到在线会议服务,帮助用户以更低的后期成本、更便捷地实现异地实时在线沟通。

微软的视频会议功能是基础服务,Netmeeting的技术自身仍不成熟。网迅的理念是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在管理、维护上不断推进,让在线会议真正成为企业简单、实用的常规功能。
凭借这种差异化优势,网迅渐渐在行业内有了一席之地,并且越做越大。期间,网迅征服了一批跨国公司,思科、惠普、IBM、理光、YAHOO等等相继成为其客户。
尽管仍未实现盈利,但伴随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2000年7月,创建仅4年的网迅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14美元,当天以超过38美元收盘,市值超16亿美元,被投资者誉为“股市明日雅虎”。
不过,这种好势头并没有持续多久,一场不可抵挡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
【5】惊险危局
上市不到一年,网迅遭遇了史上第一次内外交困的严重危机。
于外,由于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网迅受殃及,股价大跌至不足6美元。

于内,由于成本高企,收入增长未达预期,网迅连续3个季度亏损超2000万美元。如果接下来的时间里不能持续盈利,公司可能面临破产。
朱敏回忆说:“那时我最大的任务就是证明倒闭不可能发生。危险不在外面,而在里面,关键时刻员工是很难说服的。当时已有老员工把手里的股票抛了,如果股票跌到5美元之下,核心员工就可能离开公司,那将是真正的无计可施。”
面对危局,一向乐观的苏布拉陷入绝望,他独自跑到旧金山喝闷酒,回来带着酒气对朱敏喊:“敏,我们解散。”
生死存亡之际,朱敏过往经历中凝练出的韧劲起了作用,他知道办法总比问题多。经过反思总结,他意识到网迅自身运营的不足,仅成本控制就存在诸多问题。
董事会决议由朱敏接管财务,留给他扭转危局的时间只有3个月。
按照惯例,美国企业降低成本的首选是裁员,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高科技企业更是如此。
但朱敏有另一重顾虑,大量裁员相当于变相宣告公司的危机,反而是火上浇油。
为了在不裁员的基础上缩减人力成本,朱敏采取了杀一儆百的办法。这名员工既要无关轻重,又要人人皆知。他将目标锁定为分发邮件的职员,说白了就是“报童”。
朱敏取消了这个岗位,他设立了一个贴有各员工名字的柜子,要求所有人必须自己取件,一周内不取者邮件销毁。从有人送报送信到自己去邮箱取信,改动虽然不大,但公司上下都意识到节省成本已经不是空谈。

一招下去,立竿见影。全公司都意识到成本控制已经上升到如此高度,一时间不仅报销单少了1/3,还“人人自危”,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初见成效,朱敏继续在报销单上做文章,每周都找一个部门开火。
一次,他发现一位副总在滑雪场里打了两小时的电话,就指着电话单将对方一顿臭骂。对方解释称电话是一个重要客户打来的,他更生气了,大声吼:“你就不应该去滑雪!”
一个季度后,网迅成本降下了300万美元,销售增加了300万美元。
一边做好内部控制,一边网迅找来了外援,昔日的第一个投资人Jan Baan,为公司找到了2000万美元的私募,资金很快到位。
渡过难关后,朱敏依旧严把成本控制,在行业的哀鸿遍野中,网迅却一一兑现了上市时的承诺:一年盈利,两年内利润达到20%。
【6】打败微软
危机过后,网迅重点在营销上发力,采用的手段则堪称“奇葩”。
在目标客户的切入上,竞争对手通常以IT部门作为突破口。但网迅考虑的则是哪个部门最容易报销费用。他们最终锁定销售部门,并为其量身设计不同的收费方式,以此再渗透至其它部门,最终拿下大单。

对应此策略,网迅在做品牌宣传时也兵行险招,甚至用上了与科技公司形象风马牛不相及的同性恋内容。
有员工担心“怪招”会导致大量客户流失,朱敏坚持的理由是,网迅的关键客户是喜欢创新、希望有所改变的人。如其所料,广告推出后,网迅竟出现一个销售峰值。
相较切入点和广告,更具有杀伤力的是,网迅找到了微软用户的痛点。通过解决痛点,他们不仅将微软重要客户波音公司、通用汽车、通用电器等收归帐下,甚至一锅端了微软NetMeeting的大本营。

网迅找到波音公司只问一个问题:“NetMeeting是免费的,那么一年的后期投入是多少呢?”对方回答“200万美元”。
“好,WebEx为你们提供所有支持,只需要100万美元。”
Netmeeting作为基础应用,局限于企业内部点到点的沟通,为了适应外部和大规模在线沟通,企业往往要在管理、部署上增加投入,甚至设立专门的技术岗位。
而网迅的出发点就是企业级应用,它可以实时演示、修改、共享软件,并且开启视频会议。
起初,波音是内部沟通用NetMeeting,外部沟通用网迅,在“打对折”的诱惑下,网迅抢走了NetMeeting的“生意”。
依靠“延伸服务”,网迅拿下了60%多的市场份额,在美国不少大企业,“我们网迅吧”(Let's do a WebEx)成了一句俗语。另一边,微软的领地则日渐萎缩,最终不仅停掉了自己的NetMeeting业务,甚至也开始使用网迅作为培训工具。
一次行业峰会上,朱敏与比尔•盖茨不期而遇,盖茨不无佩服地对朱敏说:“敏,我打不过你。”

【7】再次交锋
能够打败微软,网迅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差异化商业模式。微软后知后觉意识到这一点,做在线会议的情结又死灰复燃,决定卷土重来、收复失地。
2003年5月,微软收购网迅最大竞争对手placeware公司,该公司同样侧重于会议服务,并占有20%多的市场份额。
随后,微软对网迅展开了多种方式的进攻。先是将产品价格降到网迅的1/4,又从网迅挖走了大量销售骨干。比尔•盖茨还亲自上阵演示新产品,以其个人效应为产品造势。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对手的这几招足以伤筋动骨甚至毙命,业界都等着看网迅如何收场。
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如此强攻之下,网迅居然成了打不死的“小强”,仍稳站山头。
个中原因只有朱敏和苏布拉最清楚,他们两人习惯性打破陈规的原则,再次发挥了作用。
网迅诞生不久后,朱敏就打破行业常规,聘用了500名“另类”销售人员。如此销售团队规模不仅硅谷罕见,更奇怪的是这些销售不是来自IT业,而是来自冷饮、服装、化妆品等销售行业。

网迅目的有两个,一是降低用人成本,二是倒逼软件产品品质。因为销售都不专业,逼迫网迅的产品一定要有相当好的体验。很多客户在看到网迅产品时,会发出惊叹:“哇,WebEx这么好!”
微软对此并不知情,挖去的销售严重水土不服,没能为其带来可观的销量。
而网迅倚仗软件和服务的高性价比,牢牢掌控着一大批著名客户企业,并以此为名片,进一步推进此消彼长的态势。最终,收归微软旗下的Placeware,市场占有率却下降到了14%。网迅王者的交椅无人能撼动。
两番交战之后,网迅在硅谷的名头越来越大。《福布斯》将其评为五年中成长最快的25家IT公司之一。业内认为其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观念”,著名IT顾问公司IDC则称网迅是“通讯史上的革命”。
【8】卖掉网迅
解决了劲敌,网迅进入稳定发展期。随着身价的攀升,朱敏也日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成为加州政府及硅谷首府的10名科技顾问之一,在IT界和华人商圈中颇有声誉。
但功成名就之后,朱敏却隐约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他踏回故土,其中既有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也有衣锦还乡的渴望。

成功后的朱敏时常收到来自华人的创业融资请求,同时,他回报当年公派的感恩之心也日趋强烈,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式。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创业者找上门的时候,朱敏预感到,或许自己就该以这种轮回的方式来回报国家:当年他需要别人的资金,以后他要为别人提供资金。
2003年到2006年间,朱敏间歇性回到中国,通过个人出资和帮助曾领投网迅的风投机构NEA介绍投资的方式,试探性地投资了展讯科技、中芯国际、红孩子、连连科技、聚光科技等,效果超出预期。
其中,朱敏个人投资60万美元于聚光科技,公司上市后市值十几亿,他获得了300多倍的回报。对于投资界新手而言,这样的战绩实在不俗。朱敏随即决定,回国做一个纯粹的投资人。
经与苏布拉商议后,两人决定卖掉网迅,昔日客户思科成了首选买家。苏布拉仅用10个工作日就与思科达成了一致。
2007年3月14日,思科宣布以32亿美元现金收购网迅,收购价约每股57美元,比当时收盘价46.20美元高出23%。这一收购价格远超MySpace(5.8亿美元)、YouTube(16.5亿美元)和Skype(26亿美元)等同时期风头正劲的互联网公司。
收购完成后,朱敏结束了23年的美国奋斗史,于59岁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9】59岁再出发
2005年,朱敏与NEA各出资50%创建了赛伯乐(中国)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回国后,他开始专注于投资事业。
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朱敏希望能找到千里马,一起去做好项目,他把对创业者本人的考量放在了首位。
至于投资哪个赛道,朱敏从宏观上考虑得更多:“中国正在由制造业为主转化为服务业为主,蓝领经济会变为白领经济,这个过程中基于高科技的现代服务业将进入春天。”
基于上述判断,朱敏把投资重点放到了大数据、健康、教育、金融、旅游、电商等10个核心领域,这些服务业占到了公司总投资的90%;其余10%,朱敏用来扶持高科技的双创,如可穿戴、传感器、人工智能等。
此外,赛伯乐还持续加大与政府间的合作,共同设立了100多个产业引导基金,启动“百城众创”计划。朱敏希望借此引领中国在物联网、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的布局,培养大量科技人才。

创立至今的10年间,赛伯乐累计管理基金规模达到2000亿元,相继投资了正泰太阳能、猪八戒网、微医集团、信威通信、音飞存储等200多家企业,其中有多家成功上市。
期间,朱敏数次荣登“福布斯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榜单,2016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100强”中,赛伯乐位居15。
如今,已近70古稀之年的朱敏,仍活跃在创投一线。在名人、大佬、靓男扎堆的创投圈里,他一脸沧桑的画风显得有点不搭。不过,他自信自己内心澎湃的激情丝毫不输于年轻人。

在被问及什么时候退休时,朱敏讲起了黄忠的故事:征战沙场数十载的黄忠,75岁时仍不服老,命人将战袍加身后,大义凛然冲出营帐,上马飞奔不远,便被敌箭射中没再回来。
------END------
你对朱敏的成功怎么看? (单选) 0人 0% 重在坚持 0人 0% 前瞻性的产品 0人 0% 选对了商业模式 0人 0% 环境造就人 0人 0% 大器晚成,很佩服 0人 0% 中国的骄傲 0人 0% 艾玛,多亏有华商才知道这么个人 投票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头条号】,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就在华商韬略!
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