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软今年12月将放弃win10 mobile更新,虽不等于该系统手机不能用,但可以断言微软基本退出了手机OS的争夺。
有人说它屈辱地离开了舞台。
如果是4年前,甚至3年前,说“屈辱”,算合适。微软在手机端有过短暂辉煌,大部分时间在挣扎。
今日离开,有点突然,仍有脉络可寻。
若回到4年前,纳德拉被提拔为微软全球CEO时,是能感受到某种变化征兆的。记得鲍尔默卸任时,流泪说自己已经老了,期望新人能变革微软。
上任没几天,纳德拉就显示出变革策略。他要高管去读一本书,Marshall B. Rosenberg 写的《非暴力沟通》,内容与情感、沟通、包容、同理心、如何与世界相处有关,颇有些他的故土英雄甘地的理念。

很多人说是化解内斗。事后诸葛,这是内外兼顾的底层文化变革与价值观重塑行动。微软所谓内斗、移动端危机、转型不力等,只是表面结果,更多是文化与战略方向的问题。
那时整个行业已被移动互联网浪潮裹挟,好像不占领手机市场就是失败。在与苹果、谷歌的竞逐中,Windows Phone实在没什么希望。
微软与IBM的复杂博弈这里不说。提一下微软对linux的态度。这开源的生态,一诞生,微软就非常排斥。比尔盖茨嘲讽过它,鲍尔默2001年更是斥之为产业“癌症”,商业理念违背趋势潮流。
这两个动作多少被忽视了。今日看,它与《非暴力沟通》一书倡导的开放、包容、同理心理念,隐秘关联。那就是,纳德拉正在借助文化改造,重塑战略方向。这是根本性的症结。
2015年,他和盘托出执政理念:一是直接改了比尔盖茨、鲍尔默两个周期的价值观;二是重新确立了战略与具体方向。
比尔盖茨当初的使命是,要让每张桌子都有台PC。鲍尔默2013年修改成“为个人、企业创建一系列设备和服务,为全球各地工作和旅途的人们提供支持,帮他们开展各种活动”云云。

这一表述,几年来多少有些被人忽视:empower一词,显然是“赋能”;这里的“移动”并非手机概念。纳德拉强调是“移动服务体验”。显然,整个表述超越了具体终端概念,期望变身基础设施。
4年来,我们看到,微软手机业务且战且退,云计算及整个2B却强力突击:收购LinkedIn、Mojang、Xamarin,投资GitHub,还成了linux基金会核心成员。
在微软云计算、物联网、AI的体系里,都有超越具体终端的指向。手机如此,其他智能终端也是如此。未来,PC、笔记本、服务器甚至也会有新的动向。
几年来,微软业绩持续壮大,资本市场追捧不逊苹果、亚马逊。它已经是全球前三大云计算巨头之一。而且,这一层面的合作视野,胜过亚马逊、谷歌等。
你能看到,尽管微软手机OS层面且战且退,云化的Office 365等产品却渗透了苹果、安卓等终端。而且,它为原竞对平台创造了偌大的应用开发机会。
你能看出,微软提供的,其实是一套具有较强包容性的规则。它契合了纳德拉强调的“同理心”。他出版的那本书,名叫《刷新》,命名里,我想,应该有这种开放与超越。
再回到手机OS层面一下。此刻,它宣布下半年停止更新,可能想对外进一步传递明晰的战略信息,那就是纳德拉渲染的上述基础设施角色部分。过去几年,微软几次重大组织架构变革,也已证明了这一动向。
不过,2018年以来,全球行业趋势加深,这年初及未来周期的大势,需要它传递更多。除了业务面,想必也有利于市值管理等层面吧。
所以,说微软“屈辱”地离开手机操作系统舞台,应该是漠视了它的变革精神以及未来动向。
关于这事,最后我还想补充几句。想说,微软退出这一市场,展现了全新的生态协同理念。“智能协同”已成为行业言必称的高频词汇。
这里面有认知的误区。几年来,业界似乎对以下一种商业模式似乎推崇有加:
它们都有非常合理的部分,甚至是必需。尤其是眼前一个大规模融合的数字经济时代。
比如,许多领域没有先例,平台型企业,因为拥有技术与产品、研发力量、资本以及更广泛的线上线下产业资源,能够率先探索,趟出相对合理的路径。还有,许多技术路线差异明显,异构计算时代,需要有更高的融合思维。这种过程里,会形成一站式、全栈、全产业链、全要素的生态发展策略。
你能看到,过去几年,许多互联网公司的面孔一度非常相似,行业撕逼激烈而残酷。我想,这里面,应该就有这种同质化的思维在。它既是探索,也是创新远不够丰富的体现。
当全新的数字转型风潮来临,这种思维还在加深。过去半年,我们看到过很多案例。巨头企业几乎全是这种动向,甚至连语言表达、概念定义都极为雷同。
但我要说,随着数字转型走出这初期迷茫周期,走向纵深,这种同质化的动向可能会是行业发展的掣肘。全要素的比拼,会造成:
高度同质化竞争,缺乏集约,产业资源浪费;
基础设施若不能互联互通,将不会有真正的效率与品质,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不可能真正降低。
比如,不要以为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只是自然禀赋所致,也不要以为大国之间的经贸博弈就只是政治话题。可以这么说,华为的遭遇,既有美国的恐惧,中国公司的创新力,也有一个平台商业模式与发展路径的困惑。华为的形态越来越像是一家全要素的、自足的巨型平台。
我不是批判商业本身。我尊重各种路径选择。中国市场有非常丰富的探索空间。但此刻,我得说,我们还是缺乏微软过去4年的变革与创新的勇气。纳德拉其实是在一个行业被裹挟最重的时刻变恶搞微软方向的。这比2018年全球所谓行业互联网、数字转型、2B战略风潮更自觉,更具洞察力与前瞻性。
洞察与勇气之外,可能还是要回到他说的“同理心”。我们经常说的本地所谓“生态”,其实很难称得上真正的“生态”。因为,里面有太多行业的裹挟、竞争变异,以及各种人性的扭曲。它漠视了中国企业之间的那种互补、融合的空间。很多时候,我们的“融合”只是所谓线上线下,自身垂直方向的布局,缺乏敬畏、包容,太多远交近攻。
当然,我不是完全标榜微软价值。退出手机终端操作系统市场,肯定有微软吃不到多少蛋糕的背景,说失败也是实情。而且,纳德拉渲染同理心,推动微软借助云计算、2B战略建立起一套广泛的合作体系,也不全是微软自身的努力,同样有美国市场集体无意识地响应:相比中国,美国许多行业的线上线下融合进程反而缓慢,加上传统工业体系、金融以及基础设施的僵化约束,一度限制了巨头之间的协同,这里面就隐含着巨大的空间。
此外,此刻宣布停止更新的截止日期,一定也有微软的市值管理用意。过去一段,它经历了疯狂的时光。但也面临着巨大的调整。这种危机转换的信号,我们在苹果、亚马逊身上都已经观察到。在我还未动笔的另一篇文章里,我还会得出贝索斯绯闻也跟这种趋势变化——当然更有他内心梦想面临挑战有关。

不过还是多反观我们自身的不足吧。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市场有比较优势,尤其是数据丰富,生态繁复,有复杂经济体的特征,未来沉淀、形成的诸多路径与模式,面向全球,会有丰富的输出空间。但若缺乏真正的协同,仅仅想靠一己生态,无论看上去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有真正深入人心的落地。
就像微软“操作系统”战略从windows升级为一种广泛的协同与秩序一样,“操作系统”本身就已经再度确立了新的产业分工,只是说,它比传统工业时代那种边界分明的形态要复杂得多。
未来的竞争,波特强调的那种实操的“竞争论”当然重要,也是常态。但商业理念、思想的开放与澄明与否,将决定着许多平台的高度,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期待中国市场有更多超越微软此刻的理念与实践创新。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