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下一刻,博学不再成为一个人的美德。事实上,再博学多才的教授,也不如一个最简陋的搜索引擎。更何况,还有那些娱乐至死和简单消费主义定义的头条推送。
撰文 | 刘彦
北上广深某个CBD的高楼中,一位自媒体人眼看着瑰丽的黄昏落霞,恨不得扯下一匹落霞,织进他的稿子中。
他并非江郎才尽,只是被知识焦虑所困扰。越是深入思考和更多检索,他就越发现,他想写的所有话,都已经被历史名人、当代学人,乃至于他的竞争者写完了。
当每一个社会话题集聚时,出彩的也不一定是那些别出心裁的独具匠心之作,而很有可能,是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标题,乃至于,人的成就感被人工智能算法推送的数量所决定。

某所大学的咖啡馆里,一位教授正在为他的论文发愁。他已经连续两年不能发表新的论文了。与此相似的可能还会是,一个即将被人工智能算法取代的律师,一位投资家,一个影像专业的医生……
被自身的知识匮乏和外在的知识拥挤双重挤压下的知识人,怎么能够克服焦虑、并进而发展出自己的成就感呢?
当此机器的探索愈深之际,人类的包袱便也愈重。
现在,包括苹果、谷歌、微软、英伟达和英特尔在内的许多科技公司,都已经为图像识别和其他智能深度学习任务创造了新芯片。
然而,英特尔正在采取另一种策略,即使用一种名为“Loihi”的试验性芯片。它没有依赖于挖掘更强的计算能力,而是使用了一种老式的、尚未验证的“nueromorphic”技术,这种技术是以人类大脑为模型的。
英特尔一直在探索神经形态技术,甚至在 2012 年以此为模板设计了芯片。与逻辑运算不同的是,它将“尖峰神经元”作为一种基础计算单元。这些信号可以传递不同强度的信号,就像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

它们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才运作,而不是像常规处理器那样被时钟控制。
英特尔的 Loihi 芯片有 1024 个人工神经元,或 13 万个模拟神经元,其中有 1.3 亿个可能的突触连接。这比龙虾的大脑要复杂得多,但与人类的 800 亿个神经元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但人类,已经开始为未来的一幕深深担忧了。
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教授深知造成人们如此焦虑和混乱的原因。他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阐明了现代人焦虑的根源:“人类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有旧石器时代的情绪;中世纪的结构;神一样的技术。这极其危险,而现在在整体上正接近危机点”。
人是经过漫长演化而来的一种生物,这种生物的情感、社会组织结构,和互联网革命后带来的技术,处于高度不匹配的状态。
以婚姻为例,人们的基因深处残存着几亿年前的情感需求,人人有渴望温暖和家庭的需要,但越来越独立和个体主义的价值选择,辅之以随时随地、万物万人互联的技术,必将逐步蚕食和消解传统的婚姻制度本身;这将带来一系列价值观、组织结构、代际之间的问题,而这些急剧变化中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

人类的知识问题也是如此。在当下一刻,博学不再成为一个人的美德。事实上,再博学多才的教授,也不如一个最简陋的搜索引擎。更何况,还有那些娱乐至死和简单消费主义定义的头条推送。
一方面,是机器在发展出堪比人类的智能;另一方面,是最先受到冲击的人类,正在抑郁和抗争。
悲观主义总是更加容易畅销,就如同负面新闻总是点击率更高一样。但事情显然还没有那么糟糕。这还要回到人类大脑的结构。
心理学家约翰·巴奇通过实验显示,人们的心理活动分为自动化处理过程和控制化处理过程。人类的大多数心理历程都是自动发生,根本不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或控制它。而机器所拥有的的,却是另外一种能力——控制化处理能力。
6亿多年以前,生物最初的团状神经元形成最原始的大脑,之后,大脑的体积一直在增大,可见这些团状物必然赋予大脑机制某种优势。大脑因为能整合动物身体不同部位所传来的信息,以便迅速自动地对周遭的威胁和机会做出反应,所以有很强的适应力。

▲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的进化
比如,300万年前,地球已生存着各种拥有复杂自动化能力的动物,其中,鸟类有靠星星定位的飞行能力,蚂蚁能同心协力作战并开垦出菌田,而人类特征的动物则已经开始制造工具。到了200万年前,类人动物的大脑已经变大许多。4万年前的洞窟壁画和其他手工制品则已显露现代人的心理。
不论你是赞成200万年前还是4万年前,语言、推理、规划能力都是在进化中瞬间出现的。虽然人类的语言部分运作良好,但在推理和规划程序方面仍有许多问题。相反,自动化处理在经过数千次产品周期的考验后,已经接近完美状态。
自动化处理和控制化处理的成熟度不同,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便宜的电脑解决逻辑、数学、下棋等问题的能力,胜过任何人类。然而,无论造价多么昂贵的机器人,要它走路穿越森林,或者谈恋爱,或者给人疏导情绪,一定都会输给6岁的小孩——人类的知觉、情感和运动系统是一流的。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小冰可以做出小冰体的诗歌,但它无法打动人心。网络文学的头部作家日进斗金,但也没有机器人写作取代网络文学的先例。复杂的新闻类型——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也无法通过机器人写作来完成。
事实上,不管多么痛苦,写作这一与情感、情绪、以及综合性知识高度关联的事务,仍然牢牢控制在每一个知识人的手中。这才是人类的独门秘笈。
这个不能被机器人掌握的自动化系体统,也被称作启动多巴胺的按钮。它通过眼窝前额皮层,让我们感到欢愉或痛苦,以及几乎无意识地做出快速和可靠的反应。

▲电影《我机器人》剧照
放到更长的时间段内,它被称作人类的适应性。有了这种适应性的能力,人类可以通过时间,逐步适应工业革命、互联网革命、组织扁平化、家庭缓慢解体、个人化生存成为趋势等等所有的变革。而这些变化本身,也创造出更多的需求,供人类不断去提供服务和产品,去满足环境变更下的人类需要。
这个过程一定是残酷的,且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都公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既可以是对适应性评价的一种无情描述,也可以是对人的适应性能力的无私赞美。
除了更快地适应性和整合,如果知识人不是抱有更加悲观的念头,靠服用帕罗西汀来度日,以熬过漫长变革带来的挑战的话,人类尚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找到自我定义的意义感,并且,让这种意义感牢不可破。
什么是自我定义的意义感?说人话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事情),决定了这个世界(事情)的模样和性质。在此处,约翰·弥尔顿和佛陀异曲同工。
弥尔顿在重述奥勒留时感叹说,“我的心是一国之主,它可以让地狱变天堂,天堂变地狱”;佛陀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人类有自我定义的意义感
生而为人,我们可以通过心灵的机制转换来提升内心的幸福感,纠正关于生活和生命的偏见;又或者,在自我划定的偏见中找到自己幸福的范畴。
仅仅靠这种心灵美容精神药物学(cosmethc psyciopharmacology),说服力或许还远远不够。因为人们很容易想到,佛陀也可以是伊壁鸠鲁,或者是一只把头埋向沙堆的火鸡。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定义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幸福方程式: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S(天生乐观或悲观),加上我们的生活条件C,再加上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V。积极心理学的挑战,就在于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找出到底是哪些C和V,可以将H提升到我们的幸福可能范围的上限。
在这个幸福方程式里,人既非完全被动,也非完全主动。一个可靠的解决方案是,找到使人沉浸的工作,深度工作,辅之以爱,收获幸福。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
认识到现代人困境和焦虑原因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则气定神闲地写下一封《致梭罗的信》,这封信后来成为他《生命的未来》一书的第一章。
他在信里说,“人生的真谛在于寻找生命的完整和华美。当这种信念迷失在每天使人心烦意乱的日常琐事中时,我们可以在别处寻找到它。”
这个“别处”,又在哪儿呢?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苏东坡在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深度学习的智能机器人,如何能够写出这样的词来。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