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亚马逊、Google、微软、苹果相继加入人工智能音箱的战场后,三星也正式进入这个市场。而类似于这样的设备目前已经在欧美等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在中国,这样的智能音箱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近期,阿里巴巴涉足智能音箱领域发布了天猫精灵X1智能音箱,小米在7月26日公布了一款小米AI智能音箱,联想、出门问问也分别推出了新款智能音箱。从国外到国内,从巨头企业到初创公司,一场关乎智能音箱的战争就这么拉开了帷幕。
国外市场的狂野“生长”音箱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在“人工智能”概念的加持下,它被换上了“智能语音音箱”的名号,也由此有了一个新的故事开头。2014年11月6日,亚马逊在其官网低调地宣布了一款名为Amazon Echo的家庭智能音箱,刚刚经历了Fire Phone销售惨败的亚马逊可能并没把Amazon Echo当回事,甚至没有专门举行发布会。不过就在两年之后,或许连亚马逊自己也没想到,Amazon Echo和它内置的智能语音助手Alexa越来越受欢迎。
数据显示,2015年Amazon Echo一举占据美国音箱市场销量的25%,比2014年增加了1200%。根据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在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Amazon Echo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高达70.6%。如今,Amazon Echo不仅让亚马逊的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也将几乎所有科技巨头卷入到一场由亚马逊引领的智能语音音箱大战中。

▲诞生于2014年的Amazon Echo拉开了智能音箱大战的序幕
市场对于Amazon Echo的狂热欢迎让国外其他巨头看红了眼,Google、微软、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相继加速进入这个战场。2016年5月19日,Google在自家的I/O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宣布推出Google Home智能家居设备,这款设备和Amazon Echo类似,都是基于语音指令来提供建议或是回答用户的问题,用户可以与Google Home进行双向对话。就在Google进军智能音箱领域不久,微软也于同年的12月份宣布把旗下的人工智能助手Cortana开放给第三方硬件公司,而集成了Cortana 的首款第三方产品则是哈曼卡顿推出的一款智能语音音箱Invoke。

▲2016年5月19日,Google在自家的I/O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宣布推出Google Home智能家居设备,这款设备和Amazon Echo类似,都是基于语音指令来提供建议或是回答用户的问题。
如果说2016年是虚拟现实元年,那么2017年则被多数人称为人工智能音箱元年。这里面,另一科技巨头——苹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7年6月,苹果在WWDC开发者大会上除了更新自家的系统之外,还发布了一件全新的产品——智能音箱HomePod。用户可通过Siri发出相关的指令,HomePod则能通过Siri来识别和收集用户的偏好,并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调整和推荐音乐。面对智能音箱市场的不断升温,另一家科技巨头三星也并没有闲着,其在很早之前就开发了自有语音助手Bixby。据悉,三星目前也在开发整合了Bixby的智能音箱。

▲苹果HomePod的入局被认为是进一步推动了智能音箱的发展,因为外界普遍认为苹果不会轻易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一把火烧进国内市场就如同当初的智能穿戴设备和虚拟现实一样,来自大洋彼岸的这把火顺势烧到了国内,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为主导的巨头相继推出了类似的智能音箱产品。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京东便和科大讯飞共同成立了一家名为灵隆科技的合资公司,这家公司在2015年6月发布了一款名为叮咚智能音箱的产品。这款音箱搭载了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系统,在内容方面集成了百度音乐、喜马拉雅FM等服务。尽管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叮咚智能音箱及其合作产品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00万台,但其在国内市场上仍然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

▲国内最早进入智能音箱市场的厂商是京东和科大讯飞,如今叮咚音箱已经更新到了第二代。
紧跟京东,阿里巴巴也在2015年8月联合飞利浦推出了一款名为阿里小飞Wi-Fi音箱,今年7月5日,阿里巴巴又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语音音箱天猫精灵X1。据悉,天猫精灵X1由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出品,内置第一代中文人机交流系统AliGenie。据阿里巴巴介绍,天猫精灵X1能听懂中文普通话语音指令,支持智能家居控制、语音购物、手机充值、叫外卖、音频音乐播放等功能,尤其是购物方面,只需要说出产品描述,然后通过声纹验证身份就能直接下单。
其实在国内,这场关于智能音箱争夺战的参与者不仅仅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包括联想、海尔等PC厂商和家电厂商,以及出门问问、喜马拉雅、小米等公司都陆续跃身其间,争相卡位。如今,国内这条赛道上的选手不仅涵盖了互联网巨头、硬件企业、电商平台、传统家电/PC厂商,包括科大讯飞等国内人工智能技术企业也在以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加入其中。

▲哈曼时尚及车载音响部大中华区副总裁兼总经理郭志明(Koay Chee Meng)
MC:对于智能音箱市场,国内各个公司陆续跃身其间。不过参与其中更多的是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而不是传统的音频企业。您认为这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郭志明: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公司对人工智能领域更加敏感。不过,移动、互联、无线、高清、智能,这些是我们音响行业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都必须密切关注的关键词。对于音频企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听从客户的意见,通过新产品带来新体验,让客户选择更多元化。因此哈曼如今的产品开发会更关注客户关心的便携、无线互联当然还有人工智能方面,我们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先驱。
MC:在您看来,智能音箱和传统音箱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智能音箱产品应该如何做到“智能”与“音箱”属性的平衡?
郭志明:我认为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更为核心的是人机交互的体验感,正如音频设备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聆听体验一样,智能设备的终极目标正是提供更加方便的交互体验。而我们在硬件方面坚持的性能的不断升级、打造更个性化的产品,也是服务于这个目标。所以,在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同时,哈曼也都是从整体出发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一方面简化操作步骤,让指令的发出和接受更加简单易行。另一方面,哈曼对音质的高要求从未改变,智能音频设备应该拥有高保真的还原声音,这是哈曼一直坚持的核心元素。
MC:您看好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发展吗?在未来,哈曼将如何应对来自市场的竞争?
郭志明:中国市场是个多元化的市场,智能音频设备拥有广泛的潜在受众群,新的需求、新的市场在不断出现,这给哈曼带来了更大的机会。就目前而言,哈曼在国内一直在同京东合作,共享京东云端内容,从而实现语音搜索和语音识别功能。同时,哈曼的宗旨就是完美音质无处不在,我们加进来的元素并没有取代我们在音质方面的坚持。哈曼未来的方向也是把杰出的音质和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明面是争夺未来家庭入口继亚马逊之后,Google、微软、苹果等巨头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布局智能音箱?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想通过人工智能音箱来争夺未来的交互入口,以承载其或服务、或电商、或内容的优势。
在交互这件事上,iPhone的面世改写了智能手机的历史。今天,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的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今,通过智能语音,用户可以控制家里的电视、音箱、空调、窗帘、灯具等各种家用设备,而智能音箱恰好是家庭语音交互的入口之一。其实除了通过智能音箱控制家庭入口之外,巨头们还另外打了一个不小算盘:通过Voice Assistant+音箱+生态系统的组合,建设属于自己的核心生态圈。与其他家用设备相比,音箱的优势在于便携性强,可以随时移动到家里的任何角落,再加上语音控制的便捷性,通过小小的音箱来建设生态系统甚至比固定位置的电视、路由器更好用。

▲漫步者副总裁、研发中心总经理温煜

▲漫步者音箱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刘红波
MC:对于智能音箱市场,国内各个公司陆续跃身其间。不过参与其中更多的是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而不是传统的音频企业。您认为这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漫步者:我们认为,未来“智能音箱”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能发声的智能设备,一个是具备智能的音响设备。前者偏重智能,后者偏重声音性能。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智能音箱”都只有一个主动单元,个别的产品做了中高音与低音的两分频,改善了一些听感,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单声道的结构。
以现在市面上做的比较好的“智能音响”而言,能够取得一定成功的都是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与“硬件设备”两者的结合,其中“资源整合”以及“大数据管理”的能力,往往是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所以由它们来引领这个市场,也就顺理成章。而专业音频企业,优势不在于“整合资源”甚至“搭建平台”,而应该与资源整合方合作,在智能一点不少的前提下,做出声音更好的产品。
MC:贵司在智能音箱领域推出的产品似乎不多,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漫步者在未来是否有进入该市场的计划?
漫步者:狭义而言,完全像亚马逊Echo这样形态,我们目前还没有类似的产品上市,但随着这个市场的越来越大,我们在谨慎审视的基础上,已经启动了相关产品的研发。可以稍微透露的是,我们的首款带远场语音交互的智能音箱会是基于Alexa系统的产品,主要考虑是亚马逊智能音箱体系的资源整合和音箱“技能”较为领先,而我们在海外尤其是北美,已经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当然这一类的产品,也会加入我们对“智能音箱”的理解,以专业音响企业的角度来设计我们的产品,同时,我们也会积极审视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和平台,伺机推出与时俱进的产品。
MC:您看好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发展吗?未来,漫步者将如何应对来自市场的竞争?
漫步者:对于广义的“智能音箱”市场,我们还是非常有期待的,而狭义的“智能音箱”,或许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新的“变型”,但想在一两年内达到Echo目前的市场规模,我们对此还是有所保留。在这个市场中,我们的竞争方式也会有一些变化,比如通过资本方式,进入这个生态的某些环节,来获得整个市场发展带来的红利,也会是我们的一个策略。
就直接的竞争而言,或许合作是一种更好的方法,我们和几大阵营都有接触和联合开发,大家各取所长,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创新、创造更好的产品,引领市场的发展,这应当是我们的基本策略。
实质:底层技术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说,音箱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在“人工智能”概念的加持下,它被换上了“智能语音音箱”的名号,它也由此有了一个新的故事开头。对于巨头之间的智能音箱之争,其争论的核心在于音箱背后的智能语音助手。比如,亚马逊的Amazon Echo背后是拥有超过7000项技能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Alexa。特别是随着第三方开发者的参与,亚马逊Alexa的技能涵盖面越来越多;除了查询天气、询问问题等基本的功能,Alexa还可以支持打车软件、查询菜谱以及控制家用电器等多方面的功能。

▲行业的火爆让包括联想、海尔、出门问问、小米等在内的国内公司陆续跃身其间,争相卡位。
而Google Home的背后则是Google语音助手Assistant,苹果HomePod的背后是强大的Siri,微软智能音箱背后则是人工智能助手Cortana。因此,与其说是各家在智能音箱层面上的争夺,倒不如说是背后人工智能技术的实力对抗。
在国内,这种底层技术的争夺战更为激烈。首先,有了亚马逊Alexa和微软Cortana的技术支持,任何一家厂家想要生产出一个新的智能音箱并不是难事,根据《新京报》报道,喜马拉雅FM硬件事业部总经理李海波曾经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深圳南山区一公里以内有112家公司做语音智能。”而且据业内人士表示,多数厂商们只需要购买一套开发板,设计好音箱机身,语音助手部分直接采用亚马逊或者微软的技术就能生产出一个全新的智能音箱。就本质而言,这其实是亚马逊和微软之间的战争。

▲对于智能音箱行业的竞争,与其说是音箱本身的争夺,不如说是底层技术商之间的战争。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在智能语音行业拥有底层技术实力的优秀企业,他们也在试图打造自己的人工智能语音平台。比如阿里巴巴的AliGenie,百度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DuerOS,小米的水滴平台。据悉,小米水滴开放平台可以为小米全生态硬件产品提供语音服务,比如为硬件设备提供功能,使用户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使用语音与设备进行交互。这些功能包括播放音乐的能力,回答一般问题的问题,设置闹钟或定时器等。目前水滴平台已经免费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语音能力,使其通过开放接口,接入小米电视。
总体来看,如今的智能音箱市场和当初智能家居、智能手表遭遇的情况一样,无论是亚马逊、微软还是国内的京东、阿里巴巴、小米亦或其他的厂商,大家似乎都是在各自为战,尽管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智能音箱产品呈现出一片“百花盛开”的繁荣局面,但智能音箱行业争夺的本质上其实是底层技术商的战争。对于国内底层技术商而言,尽管有着不错的本土优势,但其核心技术实力与国际巨头仍有不小的差距。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