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感谢他。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PPTV的今天,也没有我的今天。”

全文约6400字,阅读大概需要13分钟。
财经天下(ID:cjtxzk) 口述 | 陶闯
整理|卢华磊
编辑|齐介仑
知卓资本创始人陶闯简介:
出生于1967年。知名企业家及投资人。1990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地理信息与遥感专业。1997年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0年成为约克大学终身教授。2001年,在加拿大多伦多成立网络公司GeoTango,率先推出互联网三维地图系统GlobeView,早Google Earth3年。2005年,微软并购GeoTango,陶闯进入微软,后主导创立了微软地图和本地搜索事业部,同时开拓了微软在亚太区的移动互联网业务。2009~2014年,加盟PPTV并出任CEO。2014年,离开PPTV,创立知卓资本。知卓资本迄今已投资及孵化企业近百家。
找寻创业者中最顶尖的2%
我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在加拿大创办过GeoTango公司,在国内做过PPTV,同时也在微软这样的国际巨头中做过高管,2014年从PPTV离开,随后创办了知卓资本,所以我的工作经历是跳跃式的。
多次创业后,我觉得做企业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当然,创业是不容易,但当我们知道了成功的路径之后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他们可能还没有找到这个路径或者没有坚持下来。因此,再去创立一个公司对我而言意义不是很大,相反我希望能做出更多的公司。从这个角度看,投资人的角色可能更适合我现在的状态,能够扶持更多的公司去成长。
知卓资本虽然是一家投资机构,但我们并不是纯粹的财务型投资机构,我们在不同行业中寻找合适的企业,然后将我们的资源赋能给他们,和他们一起发展,他们的成功也是我们的成功。所以,我现在工作的核心还是创业,只是同时参与了几个行业的创业。我认为,这种模式是一种企业型的投资模式,从另一个角度看,知卓资本的发展本身也是一场创业。
做投资,我自认有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我更善于发掘潜在的成功者。投资就是投人,我做过多年的CEO,也有过大公司的管理经验,这么多年阅人无数,我自信对创业者的判断肯定比那些纯粹的财务投资人更深入。
对于寻找人才,我有一个2%的规则,就是希望找到这个行业中那2%最容易成功的人。一个人的经历可以证明他的才能,从小到大,从学校到工作,他的人生中有没有亮眼的经历,有没有做过学生会主席或者在大赛中拿到过优异成绩,这些都是我们参考的指标。我们就是要找到这种与众不同的人,这些人从小就有某些特质,或许是后天无法形成的。
我比较相信天分之说,我找人的时候就是看他骨子里是不是有领导才能。一个人能否成为leader,其实很早就能看出来,当然不排除大器晚成的个例,但大部分人才在成长经历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苗头。
就像ofo的创始人戴威,他本人曾是北大学生会主席。首先,进入北大的人就不多;其次,在北大做过学生会主席的更少。就凭这两点,他就进入了我2%的选人标准之内。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我都愿意投资。
其次,知卓资本具有雪中送炭的勇气。可能很多投资人不敢做这样的选择,因为送了炭之后,很可能面临被创业者继续烧掉的尴尬。但我所说的“送炭”,并不是送钱,而是送资源。
世界上的资本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就像做房地产开发,位置就是资源,做科技创新,技术就是资源一样,作为创业者,我在这许多年间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源,我可以将这些资源嫁接给创业公司,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赋能。
一家小公司不可能雇一个微软或者谷歌这种级别的CTO,这种级别的CTO也不会向90后、00后的创业者汇报工作。而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式让大家合作,比如以我们集团的名义,聘请这样的大公司CTO作为顾问,然后请这些顾问为我们投资的公司做技术支持。其实很多创业公司拿到钱之后无非就是雇人,而且不一定能雇佣到最好的人才,而我们可以通过赋能的方式直接帮助他们。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算是一个创投平台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怕公司遇到产业的周期低谷,越遇到低谷,我们觉得越是机会。我们投的公司,基本上没有死掉的。
这样的投资模式,决定了我们不是一个单纯的投资公司,我本人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投资人,我现在比较喜欢用“企投家”这个词来形容自己。这是吴晓波提出的一个概念,结合了企业家和投资人的角色,算是一个新物种。以知卓资本为例,我们是一个创投平台,追求更长期的投资价值,所以我们这样的公司,自己都有可能上市。

▲陶闯更愿意用“企投家”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图为到访的Newgen Capital创始合伙人张璐与知卓资本团队合影。
定位于创投平台的公司,在市场上并不多,但我本人有学习的对象——软银的孙正义对我的影响很大。
孙正义的投资风格是非常典型的企投家风格,他不是财务投资人,不是投机性投资人,从来不关注短期的股票涨跌,而是看重企业的长期价值,希望和团队形成统一阵营或者伙伴,是价值型投资人、赋能型投资人。
大家都知道,软银很早就投资了阿里巴巴,早期投资了2000万美元,而且长期持有了18年,现在给他带来了数百亿美元的收益,近1000倍的回报。这18年中,作为创业者,马云熬了18年;而作为投资人,孙正义也跟着熬了18年。
我很欣赏这种投资方式。我经常和团队成员讲,大家不要管那些短期内的消息,只要你认为这个团队是有潜力的,这个方向是对的,就跟着这个公司一起扛下去,不要担心市场,我们就是要跨越波谷。越困难的时候,越要帮助创业者,在这种时候最容易从对手手中抢回优质项目,因为没人帮这些创业者,他们就再也没机会了,创业者会将这个时候提供帮助的投资人当做自己的恩人。这是我的一个理念,我希望自己能学习孙正义的模式。
实际上,孙正义也是我的贵人。2011年年初,软银对PPTV做过一笔2.5亿美元的投资,这个数字创下了当时国内融资额度的最高纪录,后来我们也请孙正义入驻PPTV的董事会,成为我们的董事。我非常感谢他。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PPTV的今天,也没有我的今天。
当年,能打动孙正义做投资,我自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英语不错,我有15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其中7年任职大学教授,用英文为外国人授课,所以英语可能比孙正义本人还好;第二,他知道我在微软有5年的工作资历,并且曾负责微软亚太区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他比较看好我的资历;第三,他问了我在微软的待遇,我在微软年薪百万美元,而在PPTV,我当时是不拿工资的。
综合这些因素,他认为,首先视频战略方向没问题,其次团队也很强。所以我觉得,大家实际上都是喜欢那2%的人,我相信他认为我也是那2%的人,就像今天我做投资一样,如果真的找到这2%的人,那这些人是不需要用商业计划书来证明自己的,他们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
明了创业沟坎,适时转型投资人
在进入PPTV之前,我一直从事空间地理信息方面的研究。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微软内部分析预测中国市场认为,从互联网角度看,中国未来最有潜力的行业是电商和视频,其次是旅游和教育。
我当时已经考虑回国创业,所以我给几位投资人发邮件,想了解下国内的创业行情,我记得联系的人有邵亦波、沈南鹏。大家对我回国创业都表示欢迎,邵亦波说愿意投资500万美元让我回来先摸索,而沈南鹏说可以推荐我去他们一个刚刚投资的电商公司做CEO,所以我一度很犹豫,不知道该选哪个。
但最终我还是看中了PPTV,那时候它还叫PPLive,强调直播属性,是一个初创公司。我和创始人姚欣沟通几次都非常融洽,于是我在2009年5月份,正式加入了PPTV,我任CEO,姚欣任总裁,我负责大方向,他负责细节。
加入PPTV的时候,正是整个行业的低谷。我入职1个月后,从美国融到1800万美元。这些钱都是美国那边的朋友们凑给我的,因为国内没有人愿意给钱。我当时和陈天桥团队联系,希望他们能投资100万美元,但是他们一口回绝,打死都不给。前段时间我碰到陈天桥还说起这个事儿,他还一个劲儿地懊悔,问我当时是和谁联系的,告诉他,他回去处理这个负责人。实际上当时确实是困难,我们也只能联系到他的团队成员,如果当时能联系上陈天桥本人,或许不是这样的结果。
视频行业的确是非常烧钱的行业,大家有很多担忧,因为我们都不能预测未来,不知道行业会朝向哪方面发展。我还记得当时智能手机普及的时候,我们内部还开会讨论是否要做手机端App。现在看,这或许是一场可笑的讨论,但在当时,我们都不能判断趋势,或者即便判断出趋势,大家也不敢轻易地下结论。
但是我们一直有信心,我们认为视频是刚需产品,同时用户量一直在增长,这都是很积极的表现。
到2013年的时候,苏宁云商和弘毅投资战略投资PPTV,这次F轮融资金额达到了4.2亿美元。那时候的PPTV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市场地位和机会,当时很多人都想投我们。选择苏宁和联想作为投资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希望将PPTV拉回国内,到A股上市。此外,和苏宁结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还希望能占领客厅。大家知道,互联网上,BAT这样的公司已形成了某种垄断,我们如果不和他们合作,很难突破他们的限制。BAT三家在视频领域的竞争,已经不是财务竞争,也没有什么商业模式,而是战略竞争,你花钱我也花钱,因为作为大公司,大家都不能缺少这一环。
所以我们就要转战另外一个战场,不要在现有的视频圈子里面竞争,因为那是个死结。我们认为,除了PC互联网之外,还有电视和客厅。苏宁当时每年销售1亿台电视机,他们有特别强大的硬件渠道,所以双方合作后,在客厅的智能终端中,我们认为还有机会。而且当时苏宁也希望将他们的商铺开设到家庭中,做电视商城或者电视网商。
当时宣布和苏宁合作,很多人都充满疑问,问我们为什么选择苏宁而不是阿里巴巴。我觉得从PPTV来看,我们两边选择哪个都没问题,但是我们当时认为,苏宁这边有巨大的机会去垄断客厅市场。我们当时的野心还是挺大的。
当然,最终在2014年,我选择了离开PPTV,直接的原因是,我找到了更好的机会。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我受孙正义的影响比较大,我希望转换身份做投资。另外,当时PPTV已背靠了苏宁这样的大佬,我在不在其中,区别并不是很大。
实际上,我在每一个公司的工作时间都是4~5年,到了这个阶段再往下走,应该说,挑战就变得不大了。人生苦短,我当时希望自己再经历一些挑战,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5年期间,我们将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做成了一个一流的视频公司,对此我还是挺骄傲的。当然,创业过程也十分辛苦,有员工晚上加班累到第二天去医院挂水,而我也有超负荷工作后晕倒的经历。那5年里,我很少能吃上正常的餐饭,一般都是盒饭。
在PPTV工作的5年间,我们的用户从千万级增长到了3.5亿,年收入从我入职时候的1000万元增长到了十几个亿。那几年正是国内视频公司飞速增长的时候,我们每年的增长都不能低于三位数,我相信也没有哪家敢低于100%的增长速度。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提出“百日大战”,当时要求在100天内,几个部门的数据要增长5倍。我当时提了这个目标,但我心里认为,他们是达不到的,但让我诧异的是,在100天内,真有两个部门达到了5倍的增长。
当PPTV的用户数达到了3.5亿,作为这个公司的CEO,我要扛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以前大部分形容我的评语都是正面积极的,而在这几年期间,我不知道挨了多少骂。
重金下注国外技术及国内消费
现在知卓资本管理着6只基金,分别专注于企业天使和早期投资以及后期的IPO、重组类投资,中间阶段PE模式的投资我们不做,所以我们又将这种模式称为哑铃状的投资模式。天使和早期基金约为10亿人民币,后期基金约为40亿人民币,现在一个月要看将近380个项目。
在早期投资方面,我们坚持投资技术和消费两大方向。我们认为,整个行业市场是需要通过技术和消费来拉动的。在技术方面,我们主要投资海外市场。比较而言,海外的技术可能更前沿一些。目前我们总共投资了100余家企业,其中三分之一在海外。这部分投资主要还是围绕和消费者相关的信息行业,也就是大家说的TMT行业,这里面包括了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我们现在投资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类型的公司有25家。
人工智能的颠覆,不是一般级别的颠覆,远远超过我们以前所有的工业革命,对我个人的冲击也很大。我是做科技出身的,以前特别注重逻辑。比如小时候父母让我打扫房间,我首先要去买本书,看看如何打扫房间,是要先洗抹布还是先动笤帚,我非要把一件事情列出个计划之后才来进行。但今天,我突然发现,人工智能告诉我,很多东西不一定要有逻辑,因为这个系统太复杂了,人类无法理解,但一样会有结果,甚至可以预测结果,这立刻让我有了坐井观天的感觉。
此外,我们还投资了一些致力于改善交通效率的公司,例如我们最近投资了美国研发超音速飞机的Boom Technology。他们的飞机,飞行速度可以达到音速的2.2倍,可以将北京到洛杉矶的行程缩短至4个小时。就在6月20日的巴黎AirShow上,Boom宣布,已经收到多家航空公司共计高达76架超音速飞机的订单。
整个交通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颠覆机会,无论是特斯拉的汽车,还是天上的飞机,都是在帮助人们节约时间。现在我们从中国飞往美国需要12个小时,而未来只要4个小时。这意味着,我们早上去美国,晚上就可以回来。这种效率,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就是在节约生命。
此外,我们还收购了一家名为GEOne的可以实现室内室外混合定位的公司,准备拿到国内进行孵化。空间信息行业是我的老本行,今天大部分地图公司都是利用GPS或者北斗等卫星系统定位,而一旦进入室内这种方式的定位就比较困难。现在的GEOne就是利用各种信号再进行室内的详细定位,这将提高外卖物流的效率。

▲陶闯认为,国内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必将逐步看齐海外,因此该领域的消费升级潜藏着巨大机会。图为知卓资本办公空间一角。
在消费领域,我们将投资重点放在了国内,因为消费的重要对象是人。中国的消费者结构在快速变化,当前国内的中产阶级,也就是家庭年收入超过35万元的人群大概有1亿,而未来3~5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3~4亿。做个对比,美国同样年收入的中产阶层约2.8亿,这意味着3~5年后,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中产阶层消费国家。同时美国的中产阶层已经占到该国人口的80%~90%,他们后续的增长空间有限,而受益于我们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的中产阶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将带来巨大的消费,我将此称为中国的第二次人口红利。
在海外待了15年,我知道海外的中产阶级是怎样消费的,我认为国内的中产阶层也会效仿海外的生活方式。
现在大家将此称为消费升级,但我个人将这个过程细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是追求性价比阶段,人们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希望买到价格低廉又能用的产品,就像淘宝早几年卖的那些爆款商品一样;第二个是品牌时代,人们收入提高之后,不满足于实用性,希望通过购买商品为自己增加身份标签,人们会通过购买LV包等产品来显示自己的阶层,这个阶段他们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身份符号;第三个是个性化消费时代,人们不再用某些品牌来为自己贴标签,而是更加注重品味,注重体验,这是当前西方都在追求的一种个性化的消费趋势。
这3种模式在西方的商业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店铺:第一类是沃尔玛,其销售的产品实用,性价比高;第二类是Prada、LV这样的奢侈品店,多年的品牌经营,这些店铺给人来带来的是贵、富有、奢华的印象,所以这就成为一种阶层标志,会满足人们身份标签的需求;第三类公司是类似于Zara的买手店或者设计师店,这种店铺没有品牌的设计师,产品更新率非常高,几乎每周都有新商品上柜,而且每件商品都是个性化的、独一无二的。
快时尚买手模式就体现出了个性化,很多消费者喜欢某件商品,并不是因为大牌或者出自知名设计师之手,而仅仅是因为喜欢。所以ZARA只是一个门店,它的商品来自全球各个设计师。我们现在就是要投资此类公司,满足消费者“不是品牌却有个性”等需求。
比如我们投资了一个名为心生家族的公司。该公司有两个互联网产品,生日管家和心意点点。前者可以帮助用户记忆各个朋友的生日、纪念日等重要事件,并提醒用户在适当的时候送出恰当的祝福;后者则提供各类定制商品,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在商品上刻字、添加logo等。
像这样的消费,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在购买这种服务的时候,并不太注重价格因素,相反更注重个性化和体验感。所以我认为,在某一个场景中,情感的附加价值会高于商品的功能价值,这就意味着,人们不再追求商品的简单的功能性,而开始注重商品的情感性。
我早年做地图方面的研究,不吹牛地说,如果不下海,我肯定是院士了。从微软地图部门跳槽到PPTV视频领域,直到今天我都无法判断这个选择是否正确。但我习惯于向前看,从不后悔。
【本文首刊于2017年7月3日出版的第136期《财经天下》周刊】
相关资讯
最新热门应用
非小号交易平台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币交易所地址
其它软件274.98M
下载
iotx交易所app
其它软件14.54 MB
下载
zt交易所安卓最新版
其它软件273.2 MB
下载
币拓交易所bittok
其它软件288.1 MB
下载
u币交易所平台app
其它软件292.97MB
下载
热币全球交易所app官网版
其它软件287.27 MB
下载
多比交易平台app
其它软件28.28MB
下载
币赢交易所app官网安卓版
其它软件14.78MB
下载
toncoin币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软件48MB
下载